习近平:建立闽东海洋经济带 打造“半壁江山”
来源:台海网 发布时间:2015-12-23 12:00:13
新华网福州3月13日电 今天出版的《闽东日报》刊登文章:《打造海洋经济“半壁江山”(上)》。全文如下:
“闽东的贫困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使闽东脱贫致富是我们的重任;而临海朝洋的地理环境、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开放政策的实施,又使闽东面临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的考验。脱贫致富和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这双重任务,使闽东的工作更加艰巨亦更有意义。”
《摆脱贫困》收录的《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一文中,习近平同志用这样的论述做开篇,充分体现了他对闽东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
一
闽东,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面对台湾,面对太平洋。东冲半岛像一只长长的臂弯,伸进海峡。半岛的外侧,分布着台山、嵛山、西洋等大小岛屿300多个,半岛的内侧,环拱三都澳,有官井洋、东吾洋两大洋。宁德地区9个县,有4个沿海县。
1988年5月,习近平同志到任闽东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进入第十年,沿海四县中,霞浦、宁德(今蕉城区)已经被列入沿海开放县。一方面是相对封闭落后的广大山区农村,一方面沿海又面临着实施开放发展战略的机遇。如何统筹山区和沿海的发展,处理好脱贫致富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关系,实现山区和沿海的优势互补,均衡发展,不仅有利于广大农村的脱贫致富,而且对巩固、发展扶贫工作成果,进而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全面推动闽东的经济繁荣,显得至关重要。
1988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调研中指出“沿海发展战略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地处福州、温州两个经济活跃的开放城市夹缝带的闽东处于什么位置应当考虑。”
当时,在南面的福州及闽南一带,随着改革开放深化,正走着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道路,对闽东的经济发展影响深刻;在北面的温州则以民办工业和小商品市场著称,“温州模式”为闽东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但闽东要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走外向型经济和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依然缺乏必备的条件和要素。从横向来看,闽东的沿海开放,正处于打基础的时期,是属于开发式的开放;从纵向看,地县、乡村、个体几个层面都面临解决“温饱”的问题。对于沿海的开放县,习近平同志套用当时大家戏称的说法,是属于“穿西装的贫困县”。
从经济发展的常规看,只有通过发展非耕地经营,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才能使闽东广开致富门路,彻底摆脱贫穷的困扰,这是脱贫致富的起点,也是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的基础。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夹缝经济区域发展的重点一般是建立经济带或者经济走廊,形成本区域的优势产业和主导性产业,闽东的海洋资源丰富,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闽东海洋经济区带,打造“半壁江山”,这是闽东摆脱贫困,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在《摆脱贫困》中,发展海洋经济,首先是发展“大农业”和脱贫致富的现实和必然选择。“靠海吃海念海经”,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近平同志用这句话回答了“海”对于闽东发展农业,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性。
“念海经”就抓滩涂养殖。闽东的地形地貌受多山切割,交溪、霍童溪、罗汉溪、桐山溪等独立水系,把丰富的有机物和无机盐注入水中,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肥沃的水质,为浅海鱼类和滩涂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是天然的水产养殖基地。据统计,浅海栖息的鱼类有300多种,滩涂生物也有200多种。
习近平同志指出:“‘念海经’除继续抓海洋捕捞外,滩涂养殖要挖潜力,提高单产。”为加快沿海农民的增产增收,他签署了《关于加快发展宁德水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宁德地区水产养殖业要按照“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工作方针,沿海突出海水、滩涂养殖和发展外海捕捞,山区突出淡水养殖,开发新的养殖品种,提高水产业整体水平。《意见》要求“把海洋资源开发、渔业生产纳入沿海各县经济发展规划,实行生产责任;积极推行干部岗位责任制,对分管渔业的干部实行定责、明权、联利的管理制度;坚持四个突破,即突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体制;突破单一的大集体经济形式,突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突破单纯生产的经营方式,让渔民成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充分调动渔区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热情”。
在这项政策的引领下,1988年至1990年闽东的海水养殖实现三突破:一是对虾养殖面积和产量的突破,养殖面积最多时达到5万亩,总产量2300吨。二是海带养殖面积、产量和养殖方式获得突破。1989年全区海带养殖面积1.35万亩,总产突破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浅海养殖从浮筏式单养海带、紫菜为主发展到海带与贻贝、牡蛎套养。三是牡蛎养殖规模、产量、品种以及养殖方式取得突破。插竹养殖海蛎和整埕养蛏、蛤、蚶,成为闽东人致富的主业,1990年养殖面积3万亩,总产量4000吨。滩涂养蛏也发展到万亩以上。
三
“念海经”就是要抓外海捕捞。1988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霞浦调研时,就如何发挥海的优势,提出必须发展捕捞业,扩展捕捞的深度与广度,提高捕捞产量,要把机围船的改造项目作为工作重点。
他在调查中发现,闽东渔场浅海近岸水域利用已经充分,但在整个渔场的使用和渔获物品种的增加等方面,潜力还很大。特别是东冲半岛外侧海峡北部的东沙岛附近海域,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渔船先后在这里进行连续探捕渔均收获较好。闽东渔场不仅是全国重点的渔场和全省机围大缯的生产区,也应该成为良好的拖网生产渔场。
他还了解到,闽东的外海捕捞能力较弱,“三六”渔具(60吨位、抗风6级、60米水深以内)较多,用这样的渔船到外海去,不管是航速,续航力,抗风能力,还是安全性能都是极不适应的。但外海渔场海区又是海峡两岸的共同作业区,当闽东渔民驾驶“木”渔船和台湾渔民的洋“铁”船在外海渔场海区同时作业时,生产设备和生产能力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渔业生产力的落后,束缚了闽东沿海经济建设和发展。
1989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阐述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时指出:“闽东的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外海捕捞船队建设要引起重视。”
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推动下,闽东渔业生产加快了海洋捕捞布局、船队体制、捕捞方法以及渔船技改的调整和改革力度。布局上,从近海推向外海;作业内容上,从主要捕捞中底层黄鱼、带鱼等经济鱼类为主,转向开发中上层鱼类和底层经济鱼类;作业方式上,改小马力为大马力,改小板缯为大板缯。闽东的渔业从单一化生产,逐步转向多海域、多作业、多品种捕捞和开发外海渔业为重点的良性循环轨道,闯出了新路子,打开了新局面。海洋捕捞产量逐年上升,1990年全区达到13万吨。当年,霞浦县发展外海捕捞“加大马力闯大海”的总结被收入中共宁德地委工作会议典型材料汇编《滴水集》中,作为经验推广。
四
“念海经”就是要发展加工业。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以渔业为主,进一步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抓好两头(沿海养殖和外海捕捞),改善中间(近海资源),突破加工,要建设以闽东渔场为主要依托,食品加工业为突破口,融海洋生态、渔业生产、食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渔业生产体系。
“围绕农业办工业,着眼流通搞生产”,沿海四县“脚踏实地、抓住机遇,着眼山海、扩张势力,形成拳头,扩大创汇”,促进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水产加工业从一把盐、一把刀的加工方式,逐步转变为具有现代化先进加工设施的精深加工,改变了以前海产品“抓到手,吃不到口”的状况。
1989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区上半年经济工作分析会议上强调指出:“山海资源开发要向深度、广度进军。地区要研究一些鼓励山海资源开发的政策。”在他的推动下,全区渔业加工生产势头强劲,以对虾为拳头产品的海产品加工带动整个加工业的发展,成为闽东大宗出口商品。与此同时,开发性产品得到发展,福鼎县秦屿镇海鸥冷库加工生产鳗块、鳗片全部销往国外,并研发加工生产出其他出口海产品。以对虾、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为基础的苗种供应中心逐渐形成,全区创办70多个苗种专业生产厂场。闽东海产品生产加工的势头增长迅猛。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宁德的渔业加工企业从几十个小型加工作坊发展到现在300多家,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拥有自己的养殖基地加工厂,实现产供销一条龙,使产业发展链条化,还积极参与创品牌、拓市场,全市拥有10多个福建省名牌及省级著名商标,水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通过水产加工,我市水产出口已销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
五
在外海捕捞上求拓展,在浅海养殖中挖潜力,在水产品深加工上求突破。闽东群众将习近平同志的决策形象地描述为“念好‘山海经’,抓好‘山海田’,画好‘山水画’”。
二十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念海经”,发展海洋经济的工作思路,完全切合当时闽东实际;这条路子至今仍然是闽东沿海的农村农民增产增收的最有效途径,在全面建成小康中发挥重要指导和引领作用。
重读《摆脱贫困》一书,我们总能领略到习近平同志执政理念中蕴含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