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将平安中国和应对机制建设纳入国家战略

来源:新华通讯社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7:09 

建设"平安中国"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公共安全问题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下,"平安中国"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强"平安中国"应对机制建设,及时、有效、合理地处理各类不安全因素和突发事件,对于创建安全的经济社会环境,实现我国的和平崛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平安中国"是保证中国和平崛起的迫切需要
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充分利用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路,实质上就是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要做到和平崛起,就要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建设平安中国。
 影响我国和平崛起的因素既有国际环境因素,也有国内环境因素。国内外环境中都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从国际环境来看,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由此也会带来各种突发性、非常态的不安全因素,如资源争夺、环境恶化、金融危机、信息安全、恐怖、分离和极端宗教势力导致的破坏、国家主权问题、重大国防问题可能产生的国家安全等。从国内环境看,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 000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水平,标志着经济发展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根据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人均GDP 650~2 555美元的阶段,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效率与公平等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瓶颈时期,比较容易造成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等问题,形成一些不稳定因素,使社会变革中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这就是说,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期,虽然一方面使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但另一方面,也使社会矛盾凸显。因为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社会矛盾和资源的约束等矛盾会更加突出。不同收入群体而形成的社会结构变动速度加快,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推动社会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橄榄型"结构转变。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对推动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但同时不同收入群体的利益取向和社会态度的明显差别,有进一步格局化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如收入分配、就业、社会公正、社会安全等各种问题进一步突出,处理不好就对"平安中国"建设形成重大影响。总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高风险时期。建设"平安中国"就是适应形势的需要,化解各种风险,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而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选择,建议将"平安中国"建设纳入国家长期战略来组织实施。
二、公共安全领域的不确定因素是"平安中国"建设的重大挑战
 从我国目前面临的公共安全形势来看,前进的道路上有许多风险:经济安全方面如粮食、食品、能源、生物、基因、可持续发展、高技术产业等方面都存在不利发展因素;科技安全方面如信息、专利、知识产权、高新技术都有不安全因素;文化安全方面如新闻安全、文物安全和信仰安全,在电视、电影、出版等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社会安全方面如公共卫生健康、社会治安秩序、失业、重大恶性事故、自然灾害等;政治安全方面有人权、宗教方面的国内外压力;国防安全方面有维护国家统一的艰巨任务,等等。所有这些方面,都存在着不安全隐患,倘若不确定性高度积聚,会演化出非常态的危机和突发事件,从而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建设"平安中国"、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必须认清时代特征,应对挑战,努力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切实加强"平安中国"建设。
三、应对机制建设落后成为"平安中国"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在这一精神指引下,我国针对各领域出现的各类不安全事件采取了若干对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些年来,我国不仅发生了许多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而且在经济、政治、社会领域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危机事件,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分裂势力和邪教组织的煽动活动,恶性案件和群众上访的日益频繁等,呈现出影响大、震动强、危害深的趋向。我国政府面对一系列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沉着应对,果断地采取措施,战胜了困难,并在卫生等领域着手建立健全应对管理机制,从而积累了经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我国的公共安全应对机制建设还刚开始,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公共安全意识仍然薄弱,未引起全党、全国和全民的高度重视。二是公共安全预警机制不健全。信息手段落后,制约着安全形势的预测和评估工作的开展。三是快速反应、决策、协调机制不灵活。国家没有统一的国家紧急事务管理机构和综合协调机构,决策、协调机制主要靠行政领导和各行业部门,这些传统的做法虽然会提高单项事件的反应能力,但也会产生地方主义、部门主义,影响整合各种资源应对复合性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水平。四是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在信息多元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网络信息高度发达,如何处理好媒体、政府的良性互动,既更好地提高治理能力,又更好地稳定社会还需要认真研究。五是社会应对能力与机制不乐观。公民和公务人员的危机管理知识欠缺,应对危机的素质、社会救助的能力都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建设"平安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不利于提高我国的公共安全的决策、治理能力。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快我国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构筑政府、军队、媒体和民间组织的综合性、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常规化的应对网络,健全灵活的运行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四、建议政府切实加强"平安中国"应对机制建设
1牢固树立和落实公共安全观,制定科学正确的平安中国战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立正确的公共安全观或公共安全意识,是建设"平安中国"的首要任务。政府与公民都要从关系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公共安全的重大意义,居安思危,高度警惕,保持清醒。落实公共安全观,就要充分认识时代发展特征和趋势,及时预测各种社会矛盾和各种不稳定因素,科学制定化解危机和突发事件产生、发展的平安中国战略。依据形势的发展,可以不断调整、充实应对各种严重威胁的平安中国战略。
2建立以国家为主、各级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为辅的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变被动应对为积极主动应对
 建议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紧急事务管理机构,形成立体的、互相联系的体制,涵盖公共安全的众多领域,把制定战略、整合资源、协同攻关纳入长期、持久的规划计划和日常管理之中,形成预警、反应、处理等相互衔接的灵活的运行机制,提高决策、协调和控制的水平,改善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机构建设要走创新之路,纵向、横向都要有效联结,机构与民众、媒体也要实现有效沟通,以适应应急任务的需要。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及早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行业,尽力避免蔓延。
3强力推动社会应对能力建设,形成全社会的公共安全保障机制
 我国的公共安全问题,与国内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影响面大。因此,建设"平安中国"是全社会的事,必须发动全社会来建设。要显著提高全社会的应对能力,保障紧急事件出现以后全社会的有序运行,必须进行全民的公共安全教育和危机应对教育。公务人员要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的学习,提高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认识水平和处理能力。要统筹规划,努力培训符合各种技能要求的公共安全人才。安全领域的信息披露和媒体报道,也要发挥正面作用。只有在机构、人员、舆论、法律保障和民众技能等多方面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和优化的治理结构,才能保障公共安全的健康发展。
4加强公共管理与创新研究,切实搞好安全形势分析与评估
 在国外,紧急事务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已经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新兴学科,各领域的如经济、政治、信息、文化、科技、食品、卫生、国防等领域的安全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为国家立法以及开展安全教育作了基础性工作。我国这方面起步较晚,要下气力抓好这一工作。通过政府与科研单位、实际部门的广泛合作,尽快推动有关公共安全课题的研究、分析、总结国内外的经验,寻求符合国情的有效的平安中国战略思路、解决方案和指导意见。要搞好各种超前性预测研究,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搞好综合分析,事后做好经验教训总结以及案例研究。对重大、复杂性课题要开展攻关研究。总之,发挥理论与对策研究的作用,以更好地为政府以及管理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依据,提高应对安全问题的快速预警、反应、决策与执行能力,推动"平安中国"建设的健康发展。(2004年4月《新华通讯社》刊发,与郑贵斌合作)

2004年8月10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