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国家安全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7:11 

关于海洋与沿海国家军事之间的战略关系问题,"海权理论之父"、美国的海洋战略家马汉指出,一国的海军优势对陆上和海上的大角逐都有巨大的和决定性的影响。在战争的全局方面,海军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战略因素。海洋是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21世纪,国际上将围绕争夺海洋空间和资源展开形式多样的较量和斗争。

海洋与国家安全的重大关系。

在技术落后、交通条件落后的古代,海洋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神秘莫测的鸿沟,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秦始皇是十分重视边防的,但他无需担心危险会来自海上,因而集中国力在陆地上修建了万里长城,挡住了塞外企图入侵者的高头大马,保证了边塞的安全。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突破,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步伐,海洋成了连接各大洲的通道。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海洋控制世界,抢占市场,掠夺资源;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海洋基本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瓜分和控制。1840-1842年,英国以我国禁止英国商人贩卖鸦片为借口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战争开始后,虽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等人领导的广东爱国军民的坚决抵抗,但由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一再向侵略者妥协,海防松弛,侵略者长驱直入,先后攻陷沿海重镇厦门、宁波、上海等地,兵临南京城下。在英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威迫下,清政府屈膝投降,和英国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割地赔款的惨痛结局,激起了近代中国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的觉醒。林则徐认识到致力于口岸防御战略很难对付机动性很强的海军,水师不与水战而专于陆守不行,改进船炮出洋剿办才是海防的长远之策,于是上书提出,学习引进西方技术,建立一支由150艘西式舰船组成的具有独立指挥系统的海上武装力量;直至遭贬流放,他还向道光皇帝进言"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而腐败的清王朝统治者不但不予以采纳,反把功臣当罪臣对待。
1851年,中国大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太平军组建的水军在长江中下游屡建战功,湘军统帅曾国藩组建的5000人的湘军水师也奈何不了它,迫使清政府下决心组建一支精干的水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尚未平息,1856-1860年,英、法两国在沙俄和美国的支持下联合出兵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从海上直扑天津,登陆后攻打北京,再次迫使清政府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英法联军的胜利,再一次显示出海军舰队的海上优势。1861年,咸丰皇帝迫于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决定向国外购买近代化的舰船。由于受掌管中国海关大权的副总税务司赫德以及总税务司李泰国等人的操纵,清政府被迫遣散了由从英国购买的7艘军舰和1艘运输船组成的舰队,损失白银上百万两。与此同时,在左宗棠多次恳请下,清政府批准其创建了福州船政局,这是近代海军和海防事业的第一个造舰育才基地。1869年初夏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船政局设在福州闽江口内的马尾造船厂共建造了34艘舰船。1874年,日本的侵略在客观上加速了近代中国海军和海防建设的步伐。清政府接受各事务衙门呈递的专折,组建成福建、北洋、南洋和广东4支小规模的海军舰队。紧接着,法国海军远东舰队于1884年8月在马尾一战中,竟使组建最早的福建海军全军覆没。中法战争一结束,光绪皇帝就郑重颁布了大举扩建海军的谕令,随即,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宣告成立。1888年10月,清政府颁布《北洋海军章程》,新组建的北洋海军从英国等海军强国订购一批军舰编入现役,使之拥有铁甲巨舰2艘、巡洋舰8艘和炮舰等10余艘,总吨位超过4万吨,加上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和广东舰队共拥有近百艘舰船,海军舰船总吨位超过8万吨,使清王朝跃居世界海军大国的行列。
1894年,朝鲜爆发了大规模的"东学党"农民起义,磨刀霍霍的日本帝国主义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6~7月间,日本一方面引诱中国出兵,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另一方面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做好战争准备。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西海岸中部的丰岛海域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了中国赴朝运兵舰队,拉开了中日战争的序幕。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8~9月,日本陆战军在朝鲜半岛发起强大的北进攻势。日本海军两次改编联合舰队,积极在海上寻找北洋舰队的主力战舰,以实现"聚歼清国舰队于黄海"、夺取制海权的计划。9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与刚完成护送陆军至朝鲜任务准备返航的北洋海军舰队相遇。中日两支实力相当的近代化舰队进行了世界海战史上著名的黄海海战。黄海一战,北洋海军损失5艘舰艇,"定远"、"镇远"两艘巨型铁甲舰还在,主战舰艇还有"来远"、"靖远"、"济远"、"平远"和"广丙",威海港内还有"镇"字号的6艘炮舰和"威远"、"康济"2艘联系舰以及10余艘鱼雷艇。当时北洋海军仍具备一定的机动作战能力,日本海军并没有完全掌握黄海与渤海的制海权。遗憾的是黄海海战后,北洋海军没有再在海上战场上实现积极有效的机动,日本海军未经再战就获得了垂涎欲滴的制海权。日军从容不迫地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完成了长达14天的登陆,随后占领了整个辽东半岛,使北洋海军失去了旅顺口基地。12月,日军修改作战计划,决定发起旨在全歼北洋海军的山东半岛战役。在此关键时刻,北洋海军仍消极地守株待兔,痛失作战良机,坐视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占领威海卫南北炮台,完成了对刘公岛军港的陆海合围。1895年1月30日,威海卫海战打响。2月9日,日本联合舰队先后从海上对刘公岛发起6次进攻,"定远"、"来远"、"靖远"和联系舰"威远"在抵抗中先后被鱼雷击沉、击毁;15艘鱼雷艇在逃出港口途中,一部分触礁搁浅,一部分被日军俘获。2月12日,北洋海军主将丁汝昌自杀身亡,岛上守军与日军洽降。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驶入港内,北洋海军残存的10艘军舰,皆降下中国龙旗而换上日本旗,编入了日本联合舰队。至此,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甲午海战以中国战败而告终。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海战后不久,一些军政要臣不断提出重建海军和海防的建议。光绪皇帝也强调"国家讲究武备,非添设海军,筹造兵轮,无以为自强之计"。几年后,八国联军再度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苛刻的城下之盟。辽阔的海疆和国土被列强划分为各自控制的势力范围,中国想要重建海军,很难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优良军港。
1907年,清政府费尽周折,组建了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负责海防和江防。1910年底,清政府设立海军部,任命萨镇冰统制指挥两舰队。次年,清王朝被推翻,海军官兵投奔国民革命,至此,清政府苦心经营半个多世纪的海军海防寿终正寝。
重温旧中国的海防历史,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海洋与国家的安全关系重大。海域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国土,而且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外部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领海主权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海洋军事力量和军事活动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以海制陆的巨大优势,日益影响到军事格局乃至政治格局。海洋不再只是战略争夺的途径,已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因此海洋防务日趋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海洋权益斗争的展开,海洋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海洋由通道变成国土,这使海洋更进一步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

21世纪的海洋并不太平

20世纪后期,海上的热点逐渐增多。透过以下的战例或冲突事件,可以预见21世纪世界海洋并不会安宁,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英阿马岛之战。殖民时代的纷争,埋下英阿马岛主权争端的种子。随着海洋蓝色国土的逐步形成,阿根廷对马岛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政府派军队攻占了英国人控制的马岛,英国政府毫不示弱,组成包括2艘航空母舰及核潜艇在内共118艘舰艇的特遣舰队,远涉重洋,攻占了距马岛716海里的南乔治亚岛,获得了进攻马岛的前沿基地,并迅速对马岛实施环形立体封锁。5月2日,阿根廷惟一的万吨级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被英军潜水艇用鱼雷击沉。5月下旬,英军开始实施登陆作战,经过20多天的激战,6月14日,英阿马岛海战以英国海军特遣舰队的彻底胜利宣告结束。
海湾烽火。伊拉克于1990年8月2日侵吞了弱小邻国科威特。5天后,美国总统布什从美国战略利益出发正式批准了"沙漠盾牌"计划,拉开了海湾战争的帷幕,这场打着联合国的合法旗号的震撼人心的战争牵动了世界,100多个国家参与了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30多个国家派出军队,总兵力近80万人,作战飞机2109架,舰艇246艘,坦克3953辆,装甲车2500辆。从空袭到地面进攻的43天中,多国部队在伊科交战地区共倾泻14192吨炸弹,日耗资达10亿美元,被称为25次世界大战。海湾战争以伊拉克失败而告终。
火并大哈尼什岛。大哈尼什岛是位于红海曼德海峡哈尼什群岛4个岛屿中的一个,面积约5平方千米,东距也门海岸28海里,西距厄立特里亚海岸32海里。由于大哈尼什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95年12月15日,厄立特里亚对主权有争议的大哈尼什岛上的也门驻军发动突然袭击,经过3天激战,厄军占领了大哈尼什岛,随后,也门空军从首都萨那出动4架俄制米格29战斗机轰炸了大哈尼什岛。最后,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在联合国秘书长和埃塞俄比亚、埃及等国政府的积极调停下,厄、也双方原则同意从哈尼什群岛撤军,对哈岛实行非军事化,主权问题暂时搁置起来。
伊米亚岛上的对峙。伊米亚岛位于东爱琴海卡利娜诺斯岛附近,土耳其人称其为卡尔达克岛。1995年12月26日,土耳其一艘货船在伊米亚岛附近搁浅,土方船长拒绝希腊提供拖船将其货船拖走,声称他们是在自己的领土上,要求希方不要干涉。希方通过外交途径同土耳其政府进行了多次交涉。在没有达成协议的情况下,1996年1月25日,希腊卡利姆诺斯岛市长迪阿科来哈利斯在面积仅有16 187平方米的伊米亚岛上升起了希腊国旗。1月27日,土耳其《自由报》的三名记者乘直升机登上该岛,降下希腊国旗,换上土耳其国旗。1月28日,希腊派海军登上伊米亚岛,拔掉土耳其国旗,重新升起希腊国旗,并留下7名突击队员守岛。与此同时,希腊政府还下令其海军舰队向该海域集结。1月30日,希、土双方在伊米亚岛附近海域各集结了包括护卫舰、巡逻艇和潜水艇在内的各类战舰20余艘,双方的战斗机和直升机在岛屿上空呼啸着擦肩而过,局势达到一触即发的程度。在美国的一手安排下,希、土双方就伊米亚岛达成了《脱离战斗协议》,撤回各自的舰队。这样,希、土两国围绕领海问题最严重的一场抗衡暂告平息。
独岛(竹岛)抗衡。独岛位于日本海,日本称竹岛,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7°14′18″,东经131°52′12″;由东、西两个小岛和周围几十个小礁组成,面积为0.18平方千米。目前独岛由韩国控制。1996年2月7日,韩国政府宣布将在独岛动工修筑一个码头,以便让其渔船和运输船只安全停靠。这项工程计划在2年内完工。日本政府对韩国的举动立即做出反应。2月8日,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说,日本将以务实的态度同韩国讨论对独岛的管辖权问题。2月9日,日外务大臣池田行彦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独岛是日本领土的一部分,韩国在该岛兴建码头是对日本主权的侵犯。对日方的立场和言论,韩国政府极为恼火。韩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说,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国际法来讲,独岛都是韩国的领土,韩方将按原计划在独岛修建码头。2月10日,韩国总统府发言人又发表一项措辞强硬的声明。与此同时,韩国各大政党以及社会团体连日发表声明要求韩国政府对日本采取强硬措施,韩国国民在汉城举行集会,抗议日本在独岛问题上的举动。日本政府2月9日也向韩国提出抗议,要求韩国放弃在独岛修建码头的计划,并取消了联合执政党2月11日访韩的计划。随着日韩争执的加剧,韩国国防部2月12日宣布韩国海军和空军一季度将在独岛海域进行联合军事演习。2月20日,两国同时宣布建立各自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对其重叠的部分将通过协议和交付国际海事法庭裁决,独岛问题才缓和下来。
此外,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前后的近两年内,世界各国的渔业纠纷骤然增加,形成全球各地此起彼伏的"渔事战火"。例如,挪威和冰岛两国的"鳕鱼大战",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渔事纠纷,日本和俄罗斯的渔业纠纷,法国与西班牙两国渔民的对峙和枪战,英国同阿根廷之间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渔区是否扩大的问题产生的新对立局面,加拿大同西班牙乃至整个欧共体在渔业方面一度有过的剑拔弩张局面等。
综合分析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斗争形势,可以认为,21世纪世界斗争的焦点将出现两个重大转移。
第一个重大转移,世界斗争的焦点区域将从中东向亚太地区转移。当代世界经济中,国家经济战略利益严峻对峙。自1983年以来,约占发展中国家GNP 3%的资金,以债务还本付息和跨国公司利润形式,从发展中国家倒流于发达国家。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因债务濒临危机的发展中国家现已达80个,其中最重债务国44个,主要是南美以及南撒哈拉非洲国家,包括南非和安格拉。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上半叶,我们将看到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结构性的持续危机,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状况都将进入一个持久的动荡时代,国际斗争的焦点区域将从中东向亚太地区转移。
战略焦点区域的东移是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以中国、日本作为主要大国的西太平洋地区,则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地区。这一地区与美国隔太平洋相望,与印欧大陆毗邻衔接,背负资源富饶的前苏联东部区域,从全球地理战略的角度看极其重要,将是未来控制全球经济、政治的咽喉区域。1950-1975年,世界经济一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但自70年代石油危机、国际货币危机后,增长势头在全球范围内呈下降或停滞趋势。惟独中国、日本及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有力的上升势头,增长率超过美国和欧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步伐加快,出口激增,使发达国家在本身市场和全球市场上感到初步的压力和威胁。日本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相对美国、西欧来说已取得金融和高技术方面的压倒性优势地位。"四小龙"成为新兴工业地区,出口力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咄咄逼人。这三大力量牵动着广阔的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区域,从而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结构和战略关系。美国、欧洲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与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率和技术竞争力的不断上升,形成鲜明的反差和对比。美国的纯外债额已经达到了6500亿美元,而它内、外债总额已经达到12万亿美元,以至于美国每年约10%的国民生产总值必须用来支付内、外债的利息。同时,美国还有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美国的外债积累从1985年以后持续发生巨大的贸易逆差,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21世纪上半叶,由于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人口危机、资源紧缺以及后起新兴工业国与老工业国的市场争夺、穷国与发达国家的矛盾,人类将面对一个紧张、动荡的世界形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另一方面,过去的发展中国家愈来愈多地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这一形势,导致世界工业产品市场的缩小和资源市场、初级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世界完全可能进入一轮新的经济"冷战"、政治战,甚至在众多局部地区出现"热战",也不能排除爆发新的世界性战争的危险。
第二个重大转移,世界斗争的焦点将从陆地向海洋转移。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海洋已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新高地。当前,世界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已由过去的争夺军事目标、战略要地和海峡通道为主变为以争夺经济利益、岛屿、海洋资源为主;由过去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的争夺,变为广大沿海国家竞相参与。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局部战争及划界谈判,世界性瓜分陆地将告结束,争夺权益的斗争已经转向海洋。沿海国家管辖水域的大幅度扩大,公海面积的缩小,既是各国对海洋权益争夺与斗争的结果,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海洋斗争日益尖锐。全球性的"圈海"运动此起彼伏,在世纪之交必将形成新的高潮。
我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这样双重身份的大国,我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大舞台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全方位的真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什么,真正在乎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发展自己。"《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0页概括地说,我国外交战略与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坚决执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8页中国始终坚持高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同世界和平力量站在一起,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发动侵略战争就反对谁。中国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的牌。为了国家主权和安全,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我们不能坐到别人的车子上去"。
不断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对外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关系,首先意味着要继续发展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因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们在国际社会中的可靠基础,是我们的天然朋友。"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3页其次意味着要调整和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我们既考虑到自身的长远战略利益,也充分尊重对方的切身利益,并且不计较历史恩怨,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第三意味着恢复或者继续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第四特别重视搞好同周边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睦邻友好关系。
积极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始终不渝地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自己的贡献。从国际政治新秩序来说,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②新的国际秩序的核心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各国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应该一律平等相待,都有权参与协商解决国际事务,坚决摒弃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和由一两个大国垄断国际事务的做法;任何国家都不应在世界上或世界某一地区谋求霸权或推行强权。③必须尊重各国人民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各国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合本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任何国家都不能将自己的选择强加于他国,甚至以此来干涉别国内政。④各国应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国际争端和冲突应由当事者各方通过政治途径、和平谈判来合理解决;反对诉诸武力,反对武装入侵和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问题。
中国在外交上先后提出的原则主要有:"不结盟"、"不参加任何集团"、"不允许干涉别国内政"、"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以意识形态决定亲疏"、"不称霸"、"不当头"、"不搞对抗"等。中国的外交原则与"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中国的外交是防御的,不主动树敌,属无敌国的全方位外交。它主要针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为基本内容,同世界所有国家均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的"不"字外交,集中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充分显示了我国的和平愿望。

2004年7月26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