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南极科学家张青松:“做为先行者,我很幸运”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2:10:09 
1980年1月12日张青松(左3)随澳大利亚科考人员从新西兰出发,飞往南极洲。
张青松,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是最早登陆南极大陆考察的两位中国科学家之一,也是在南极大陆越冬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11月18日,张青松像以往一样打开电视观看19∶00的新闻联播,当看到国家主席习近平登上“雪龙”船看望正在执行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任务的全体队员这一新闻时,张青松激动又震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关于南极与南大洋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政府南极门户合作执行计划》的签署,是南极科考的新起点。”
11月19日,张青松向记者回忆了自己与南极的故事。
首赴南极 生死未卜
回忆起当时去南极科考的历程,张青松历历在目。1979年12月19日,张青松正在青岛进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总结,突然收到加急电报:“火速归京,有出国任务”。张青松当时就愣住了,要去哪里呢?“我当时不清楚,现在也不十分明白,怎么会让我做中国南极考察第一人。”
在当时看来,去南极考察就是探险,张青松临走前给党支部的信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此次南极之行,我一定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顺利归来。万一我回不来,请不要把我的遗体运回,就让我永远留在那里,作为我国科学工作者第一次考察南极的标记。”
之后,张青松便踏上了首次南极科考的征途……回忆起首次南极之行,最让张青松难忘的还是归途中遭遇南大洋风暴。考察完法国站,张青松随队登上3000吨的“塔拉顿”号运输船返航,不久便遇上低气压强气旋。狂风巨浪中,“塔拉顿”如一片飘零的树叶,听任命运的摆布。张青松只能用双手紧紧抓住扶手躺在床上随船体颠簸摇晃,背部皮肉都给磨烂了。无法进食,又不断呕吐,“那种感觉真是生不如死,心想再也不来南极了!”张青松说,“可是后来,想起南极大陆的神奇和美妙,再去南极考察的冲动就会重新爬上心头。”也许正是这种信念,张青松后来又多次奔赴南极。
迷恋南极 醉心科考
结束了首次南极科考,张青松便对变化莫测的南极着了迷,一心投入到南极科考事业中。1980年~1981年,张青松再赴南极大陆,前往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越冬考察,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南极越冬的科学家。1984年~1985年,张青松参加了中国南极长城站的选址和建设,担任科考队副队长和长城站副站长。
作为中国南极考察的先行者,张青松感悟颇深,“我感到很幸运,也很光荣。但也深深感受到当时中国是南极考察的迟到者。在我们之前,中国科学家对南极洲的了解非常少,资料也不多。”
在考察的过程中,张青松和队友没日没夜地学习,翻阅南极资料,每天睡觉的时间很少。“希望能够多学习到有关南极的知识,尽量弥补知识上的不足,积极推动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发展。”
见证南极科考30年
“中国南极考察30年的进展,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的进程。相信再过30年,中国一定会屹立于南极洲之巅,为世界和平利用南极做出重大贡献。”张青松说。
现在,随着国力日益昌盛,随着一代代南极科考队员一点一滴的努力,我国南极科考事业步入了“快车道”。张青松对此也深感自豪,同时盼望,中国在极地基础研究和资源利用两方面都能够有所创新和突破。
从第一次意外的南极之旅开始,张青松便一直认为,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是大有作为的,虽然起步较晚。“南极考察需要国际合作,也充满国际竞争。竞争一靠经济实力,二靠科技能力。希望我们不断提高经济和科技双实力,把南极科考越做越好,做出中国自己的特色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