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珊瑚属于“娇气”物种,不能长时间离开水,不能经受太大震动,否则,很容易死亡,那么科研人员如何让这些“娇气的公主”安全移居到新海域?搬迁之后的珊瑚能否适应新环境?生存率又是多少?
———事件回放———
珊瑚面临生存危机
大亚湾赤洲岛海域的一片小海湾里,五光十色的珊瑚在海底安静生长,为各种鱼类、海螺、海星和藻类提供着繁衍生息的乐园。不过在它们当中,却有不少是一年前才搬到这里的“外来户”。
去年6月,中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分公司需要在大亚湾北部修建海底输油管线,管道正好位于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内,这里分布着被列入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造礁石珊瑚。
“管道施工过程中扬起的海沙和沉积物,很容易覆盖到管道两侧的珊瑚表面,使珊瑚虫窒息死亡。”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环境与生态研究室副主任、珊瑚生物学及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组组长黄晖介绍说。
需要进行大转移
珊瑚虽是动物,但却像植物一样固定在海底,没法远走高飞。为避免施工给它们带来灭顶之灾,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立项招标为珊瑚寻找最好的“搬家公司”,计划对其进行迁地保护。黄晖主持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团队被选中。
经过3个月的调研和论证,研究团队基本确定造礁珊瑚的“拆迁”范围,并在6.5千米外的赤洲岛附近海域找到了合适的迁移地。这是一片约4500平方米、水流较平缓的海底,活珊瑚平均覆盖率超过24%,而且人为干扰较少。去年9月,需要搬迁的珊瑚全部被研究人员移到此地。
据南海研究所一年来的三次监测显示,造礁珊瑚的总移植成活率达到95.2%%,它们的到来也使迁入地的活珊瑚覆盖率增加了10%。
———三大疑问———大亚湾珊瑚缘何更珍贵?
陆地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是热带雨林,而海洋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珊瑚礁则有“海底雨林”的美誉。形态多姿的珊瑚礁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环境,支撑着一个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珊瑚礁中分布着人类已知海洋鱼类物种的1/4以上,同时又是保护海岸线的天然“防波堤”。近代以来,珊瑚礁在渔业、生物医药和旅游观光等领域的价值,也正在日益得到开发。
黄晖表示,我国的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海诸岛与海南沿海,而广东沿海由于纬度较高,水温稍低,珊瑚礁的密度较小。“大亚湾一带的珊瑚有很少能成礁的,保护仅有的造礁珊瑚也就尤为重要。”
如何保证“娇气”珊瑚安全转运?
亿万年来,小小的珊瑚虫一代代繁衍生息,在大洋上形成了一道道几百千米长、几千米高的海底山脉和岛屿。然而创造这些自然奇观的珊瑚虫本身,却非常娇气。
据介绍,造礁珊瑚不能长时间离开水,不能经受太大震动,运输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死亡。为保证移植珊瑚的成活率,科研人员将珊瑚采挖出来后放入船沿架子上的网兜里,而更难搬运的小个体珊瑚则先用无毒、无害的水下胶水黏结在预制水泥板上,再放到船上的水盆中,通过全程不离水运输保障了珊瑚“搬家”中的安全。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震动,运载珊瑚的船只保持3—4千米/小时的低速,下卸时也保持水中作业。从管道规划位置到新家仅六七千米的路程,施工人员却花了整整一星期悉心搬运。
黄晖介绍说,该项目总投资额达80万元,共移植珊瑚群体5203个,其中小个体珊瑚占了移植总数的2/3。移植的珊瑚种类共计29种,以蜂巢珊瑚和刺星珊瑚居多。
“其实这次所用的方法,大多是近年来科研单位、水族馆在珊瑚迁移中采用过的。”她说,“但制定一整套系统的搬迁规划、调研、施工和检测方案,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搬迁后能否适应气候环境?
一年来,广东及附近海域先后经历了寒冬、南方雪灾和热带气旋的打击,所在海底只有几米深的造礁珊瑚会不会也受到影响呢?
“研究显示,这些气象灾害对珊瑚的影响不是很大,而且可以在自然环境下修复。”话虽如此,黄晖和其他科研人员还是为这些“搬迁户”捏着把汗,直到对珊瑚在新栖息地的生存、健康状况进行三次调查后,95.2%的成活率才让他们松了口气。
据介绍,随着人类沿海开发的加剧,对造礁珊瑚的迁地保护已成为珊瑚礁生态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珊瑚礁生态自然恢复较慢的情况下,通过对合适迁移地点的选择实现“双赢”,可以让珊瑚通过这种不够“天然”的保护方式保护物种资源,并继续发挥其生态价值。而此次迁地保护项目的成功实施,也为开辟兼顾海洋工程和海洋生态的新模式提供了良好尝试。据介绍,该项技术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
黄晖还表示,目前国外已开始一定规模的珊瑚人工养殖,让珊瑚虫在较为安全的人工环境下度过幼体时期再放流入海,以提高成活率,增加天然珊瑚礁的恢复速度。“国内也正在海南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这也将是未来拯救天然珊瑚礁的可行途径之一。”
■延伸阅读
造礁珊瑚有着重要科研价值
珊瑚属于腔肠动物门,一般分为造礁珊瑚与非造礁珊瑚两大类。早在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造礁珊瑚就在海洋中出现,并在地层中留下了深刻印迹。
与非造礁珊瑚相比,造礁珊瑚生活的范围窄,需要的环境也比较严格,包括水温20—30摄氏度,深度不超过100米,盐度在3.5%,水体洁净,透光性强。在这类珊瑚之中都有与珊瑚共生的单细胞的虫黄藻,有助于珊瑚虫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促进珊瑚虫分泌钙质骨骼。据测算,造礁珊瑚每年可生长10─26厘米。
在今天赤道南北纬度30度范围内的许多海域都有大量的珊瑚礁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28度之间的热带及亚热带浅海;尤其在太平洋赤道南北纬13度之间的珊瑚礁更为繁盛。
根据造礁珊瑚严格的生态环境及其分布规律,科学家可断定各个地质时期的赤道位置、古纬度、古气候的变迁以及为其它学科提供地质上的证据。
■新闻缘起
目前,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实施的珊瑚移植项目,经过一年来的3次监测,移植到新栖息地的珊瑚总移植成活率达到95.2%。
去年9月,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需要在大亚湾北部修建海底输油管线,所用海域属于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为补救施工对珊瑚的可能影响,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委托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查清该项目用海海域的造礁石珊瑚群落分布情况,把位于锅盖洲东侧的造礁石珊瑚移植到7千米外的赤洲附近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