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出台现代渔业种业发展规划打造苗种区
“发展渔业,种业先行”。为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渔业产业提质增效,日前,山东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制定《烟台市现代渔业种业发展规划(2014—2020)》,将在全市打造5个苗种聚集区,1个种质科技创新与支撑服务平台,创建3—5个种质创新团队,培育5—10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渔业优良新品种,推动建立10家以上现代渔业种业品牌企业。到2020年,力争全市良种鱼苗水体达到300万立方米,年育苗量4000亿单位,产值35亿元,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
全市规划五处产业集聚区
种业是渔业产业发展的根基。到2013年底,山东烟台市共相继建设了6处省级以上水产遗传育种研究中心,建成大菱鲆、海带、半滑舌鳎、黑鲪、刺参、黄盖鲽6处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拥有扇贝、刺参、鲆鲽鱼类、梭子蟹等10处省级原良种场,数量居全国地市首位。
尽管烟台市渔业种业体系发展较快,但仍存在良种产业化层次不够高,名优高效新品种数量不多,尤其是贝类、虾蟹类等主要养殖新品种较少等问题。为此,《规划》制定了区域布局,确定加大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引进力度,以现有大宗经济渔业品种为基础,建设牟平海带及海水鱼苗种、蓬莱海参及鲆鲽鱼苗种、南部沿海对虾及鲆鲽鱼苗种、莱州海水鱼类及贝类苗种、长岛海珍品苗种等五处产业集聚区。
打造百家科技服务支撑企业
科技才能兴渔,创新才能提升。当前,山东烟台通过产学研结合和企业自主创新,在国内率先突破了牙鲆、漠斑牙鲆等新品种选育,有东方系列海带、丹法鲆等10个新品种被认定为适宜推广的国家级新品种,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达到40余个,国家级海藻与刺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海藻遗传育种中心、海洋生物实验室和中俄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相继建立,基本形成“育—繁—推”一体化水产种苗产业化发展格局。下一步,烟台市将依托国家和地方科研院所、高校,建立种质科技创新中心与支撑服务平台,提升山东烟台渔业种业持续创新能力。
根据《规划》,山东烟台将科学规划育种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围绕水产育种的新理论、新技术研究,充分发挥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共性技术成果孵化中心的作用,并打造支撑服务平台,培育区域化、高值化的品种,开展成熟育种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到2020年,力争科技服务支撑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实行基本渔业水域保护制度
渔业种业需要创新发展,也同样需要有效保护。根据统计,当前全市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达到15处,面积共计4.1万公顷,涵盖许氏平鮋、刺参、光棘球海胆等13个品种。通过保护不仅使水生物种及其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等重要繁衍栖息水域形成,而且丰富了我市水产遗传育种,为水产种质创新和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根据规划,山东烟台将继续实行基本渔业水域保护制度,将集中连片的传统养殖区、传统捕捞作业区、人工鱼礁区等主要渔业水域划定为基本渔业保护水域,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保护区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夯实渔业种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