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市域一体化”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
2013年,山东威海市提出“市域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开始了一条以城市化带动市域一体化的建设新路。一年多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山东威海是如何破解“人往哪里去、地往哪里流、钱从哪里来”难题的呢?
山东威海所辖县区整体经济水平都处在山东乃至全国前列,区域发展相对均衡、地域相对集中、经济基础相对殷实、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较小。立足这一基础提出的“市域一体化”,是一个新型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市域一体化”从规划层面看,就是将所有县区、乡镇的总体规划,重大产业、文化体育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规划等,全部融为一体,统一规划布局。
山东威海市规划局总规划师都剑光介绍,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最大的优势在于便于全市统筹一盘棋,资源配置最优化,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因此威海必须首先破题“人往哪里去”。
老家在农村的王夕波今年49岁,已经在文登的一家企业工作了20多年。今年春节,他搬进了城里的新家,总价28万元的新房,政府补贴了6万元。
“我没想到,咱农村户口可以和城里人一样享受这个社会保障房这方面的政策。”威海文登黑豹汽车有限公司员工王夕波说。
为了让农村居民既能进城又能安居,威海打破户籍壁垒,把新落户城镇的农村居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农村户籍与城镇户籍享受同城待遇。目前,仅文登一个区就有100多户农村户口的职工申请到了经济适用住房。
据威海文登区房管局住房保障科丛燕介绍,农村户口的职工只要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符合条件就能和城里人一样申请经济适用住房,一户住房能得到6万元补贴。
除了住房,威海的医保、养老保险、教育等政策也和户籍脱了钩,只要进城农民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能和城镇居民享受同城待遇,这些成本都由地方财政负担。
“市域一体化”就是要让转移到城镇的居民,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和均等化公共服务,大量资金从何而来?
山东威海市发改委主任刘伟告诉记者,这方面主要通过市场化来操作。最终市政府拿出一定的政策来支持,例如基础设施的配套费,及其他的税费的减免。
目前山东威海每个区域都成立了各自的融资公司,建立起了政府主导、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投融资平台。2013年威海市城投融资达38亿元,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撑。
荣成市鲍村三优果品合作社是威海最早成立的农业合作社,这里的2000多亩土地都是从农民手中流转的,集约式经营让每亩的年收益达15000多元。
荣成市鲍村三优果品合作社理事长于涛告诉记者,“土地流转起来以后啊,这个规划化经营,大机器进来作业,通风光照也好啊,产这个果的质量也好,将来这个效益特别可观。”
在威海市,每个县区和乡镇都设有土地流转服务站,来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目前,全市累计流转的农村土地已经接近40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总数的18%。
“通过土地流转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保证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土地收益,促进了劳动力转移。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模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荣成市农业经营管理站站长王高阳说……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