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卫星事业发展回眸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5:59:19 

2002515950分,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四号”火箭,承载着海洋人多年的夙愿发射升空。海洋一号A卫星的成功发射,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掀开了我国海洋卫星事业的新篇章。

产生:时代的呼唤

我国是毗邻太平洋的海洋大国,海域广袤,海岸线漫长,岛礁众多,海洋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卫星因其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大尺度、短周期、同步快速和长期连续观测的独特优势,不受地理位置和人为条件限制,还可以覆盖环境条件恶劣的海区和政治外交敏感海区,是认识、研究、开发、利用和管理海洋不可替代的高科技手段。

195710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1978627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海洋卫星,开创了利用海洋卫星进行海洋观测试验的历史。自此以后,苏联、日本、法国和欧洲空间局等竞相发射了多种类型的海洋卫星,极大地促进了海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在海洋经济、生态环境、海洋管理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星是表征一个国家现代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正是由于认识到海洋卫星在海洋监测中的巨大优势和不可替代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海洋事业、航天事业的发展,发射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卫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上了日程,自此以后,国家海洋局的历任主要领导都把发射海洋卫星作为重大事项来抓。国家海洋局根据国内的技术和经济支撑能力,立足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海洋卫星的特点,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的立项论证工作,并于1997630日获得了国家主管部门立项研制的批复。作为第一颗海洋水色卫星,国家海洋局将其命名为“海洋一号卫星”(HY-1),并按其后续卫星发射的次序,定名为“海洋一号A卫星”(HY-1A)。2002515HY-1A卫星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在轨运行685天,获取了大量我国近海和全球海域的海洋环境数据,为我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长:跨越式发展

HY-1A卫星拉开了我国海洋卫星发展的序幕。

2007411日,我国第二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BHY-1B)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海洋卫星迈出了规模化发展的步伐,使我国海洋立体监测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与HY-1A卫星相比,HY-1B卫星各项指标及功能均有较大提高。目前,HY-1B卫星已在轨运行满7周年,远超它3年的设计寿命,不仅创造了我国海洋卫星在轨运行时长的新纪录,同时也成为我国在轨有效工作寿命最长的一颗低轨遥感小卫星。HY-1B卫星完成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从实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其数据产品在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及管理、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海洋防灾减灾及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816日,海洋二号A卫星(HY-2A)成功发射。HY-2A卫星是我国第3颗海洋卫星,也是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HY-2A卫星的成功发射,创造了我国民用遥感卫星领域首次实现厘米级高精度测定轨、首次实现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等多个第一,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标志着我国海洋系列卫星体系初步形成。至今,HY-2A卫星已在轨运行近3年,卫星在轨运行状态良好,卫星数据产品精度高,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一颗在轨运行的综合性海洋动力环境卫星。HY-2A在轨运行期间,获取了全球海域大量的海面风场、浪高、海流、海温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数据,在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预报、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安全保障和海洋事务国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短短10年间,我国的海洋卫星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单颗卫星到形成系列,从单一型号到多种型谱,从试验应用到业务服务,向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迈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海洋卫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星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作为我国海洋卫星用户的牵头单位,除了规划和发展我国海洋系列卫星以外,还负责承担我国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及业务化运行。通过海洋一号卫星和海洋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建成了包括北京、三亚、牡丹江和杭州4个地面站和北京数据处理中心在内的天地协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品丰富、信息共享、服务高效的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为海洋卫星发挥效益提供了关键支撑和重要保障。

展望:广阔的前景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海洋卫星和开展卫星海洋应用工作,根据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按照3个系列规划和发展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洋卫星,即海洋一号系列卫星、海洋二号系列卫星、海洋三号系列卫星。

海洋一号系列卫星为海洋水色卫星,利用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对我国近海和全球海域实现海洋水色水温及海岸带动态监测,主要为海洋环境预报、海洋污染监测、海冰灾害防范、海岸带开发管理、远洋渔业捕捞和极地科学研究等提供支撑服务。海洋二号系列卫星为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利用主、被动微波遥感和高精度测、定轨技术对全球海域的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海浪、海流、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要素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监测,为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灾害预警、海洋工程、海上交通运输及国防建设等提供支撑服务。海洋三号系列卫星为海洋监视监测卫星,主要载荷为多极化、多模态合成孔径雷达,并发展高轨的光学与微波载荷,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和高空间分辨率地获取我国海域和全球热点海域的监视监测数据,主要为海洋权益维护、海上执法监察、海域使用管理,同时为海冰、溢油等监测提供支撑服务。此外,还将积极拓宽海洋卫星发展领域,加快推进中法海洋卫星合作,积极研制新型海洋卫星,为海洋系列卫星体系进行必要补充。

2012年国务院批复了《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了在“十二五”末及“十三五”期间将发射8颗海洋观测业务卫星,其中包括海洋水色星座4颗、海洋动力环境星座2颗、主要用于海洋的雷达星座2颗。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的出台,确立了海洋卫星在我国对地观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加速了后续海洋业务卫星的发展进程。

近来年,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海洋卫星事业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的海洋卫星起步晚、发展快、潜力大,随着海洋卫星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卫星海洋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卫星必将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也必将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实习记者 李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