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国务院确定烟台等14市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承载着“大有希望”的梦想,在烟台西部一片不足10平方公里的荒沙滩上,开始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成长历程。时代变迁,沧海桑田。30年过去了,如今,昔日的盐碱滩早已不见踪迹,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片充满着浓郁现代气息的滨海新城。
驱车行驶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干道长江路上,只见高楼林立,一座座颇具规模的企业、厂房不断涌入视线,一座现代化靓丽文明滨海新区崛起在黄海之滨。谈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家住开发区海韵小区的马义民感慨颇深,原是新店村村民的他,整村搬迁后,原来4间农房置换到了2套楼房,过上了现在的幸福生活。马义民:“以前那个房子一下大雨我就害愁了,没想到住上新楼了,还有看病、医保,确实是挺满意的。”
“后沙旺地儿荒,十里不见几个庄,黄沙从秋刮到春,提来咸水洗衣裳……”这首在民间流传的俗谣,是对30年前开发区最好的写照。1984年,随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黄海之滨福莱山上的历史性选址,烟台翻开了改革开放的崭新一页。谈起开发区最初规划建设时的情形,当时参与建设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前副局长张玉亭仍历历在目。张玉亭:“一开始就是要以项目、技术来发展,建起标准厂房,吸引外商来。咱们定位规划了10个平方公里,规划10年,人口发展到10万,工业产值10个亿,现在看早就超了。”
建区伊始,开发区的决策者们就意识到,项目是开发区建设的生命线,项目引进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开发区建设的速度和水平。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呈现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个词应该是:外资。张玉亭:“以前东村就有一个汽车修理厂,再啥也没有。1985年,引进就是烟台亚东标准件厂,第一个合资,后来逐渐扩大。”
自此,“涟漪效应”在开发区漫延开来,浪潮LG、通用东岳、鸿富泰电子、大宇造船等大项目陆续进区,雪佛兰汽车、斗山挖掘机等世界知名品牌背后都标注着“烟台制造”的字样,开发区产业逐渐与世界先进产业接轨并肩,打造出世界知名制造业强区的形象。张玉亭:“项目越来越大,比如东岳汽车上来了,其他配套全都来了。现在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很快,工业用地几倍的往上翻。”
行至今日,开发区已步入而立之年,从设立之初1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到今天228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开发区已成为烟台对外开放的龙头。这片仅占全市1/60面积的土地,创造了近1/5的GDP、1/5的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税收、1/4的工业增加值、2/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3/5的进出口总额,在中国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位居第6位,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国家级开发区七强。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副局长刘志勇:“30年前,烟台对外开放是开发区发展的一个历史机遇。30年后的今天,开发区已形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和汽车、手机、电脑、船舶、装备制造等优势产品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