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左朝胜 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 陈惠玲
公元2014年4月18日清晨,中国南海中央海盆,东经114度36分,北纬13度13分。阳光灿灿,海风习习。
深蓝色的中国“海洋六号”科考船开启了动力定位系统,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几乎纹丝不动地等待着“海马号”入水。此处,是中国南海中央海盆最深处,水深4500多米……
后甲板的绞车在转动。身材健壮、声音洪亮的项目长陶军手持对讲机,发出了一道道清晰果断的指令。重达五吨多的“海马”号潜水器被一条拳头粗细的脐带缆稳稳吊起,紧扣在门形吊的蘑菇状止荡器上,慢慢向船尾海面倾斜。“放缆!”悬空的潜水器缓缓入水。此刻,上部的浮力材料发挥了作用,五吨多的潜水器在海面上下漂浮。项目长并没有即刻发令下潜,而是让“海马”号在海面漂浮片刻。待一切无误了,陶军下令“下潜!”只见“海马号”四周翻腾着雪白的浪花,渐渐向南海深处潜隐而去……
“海马号”
甲板上,海试总指挥杨胜雄、验收专家组组长徐文、国土资源部代表马岩以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参试单位的专家们,静静伫立,目送“海马”号潜入深海。专家行列中,还有一位中年女性,沉静中略显激动,自信里蕴含期待。她就是我国潜水器技术专家、上海交
大海,播下梦的种子
大海,是人类一个永远追求的梦,从岸边垂钓,到木筏逐流;从扬帆远航,到海底探险。自从有了族群和国家,人类就开始了对大海的耕耘。
200多年前,西方社会爆发了一场伟大的改天换地的工业革命,他们走出国门,建造大船,组织商队和贸易公司,进行航海探险,到世界各地寻找商业机会,掠夺金钱、土地和劳动力……
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几代中国皇帝,面对这一历史性的大变动、大转折,茫然无知,毫无准备,自持“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而拒绝开放。“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近两百年的闭关自守,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距离大大拉开了……
21世纪,被誉为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已经远离海洋的中国,向何处去?这是历史的考问!
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面积,其中约240多平方公里在中国南海。在中国的管辖海域里,至今仍有岛屿主权纷争,海底宝藏被垂涎觊觎。
历史之耻,民族之耻,国家之耻,海洋之耻。中国的海洋科学家们,是一个知耻而后勇的群体!
中国,终于到了关注海洋、经略海洋的时代!
面对海洋:中国筑梦863
199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实施后的第十个年头,设立了第八个领域—海洋技术领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海局)率先启动了第一个项目“海底多波束探测技术研究”。从此,海洋与中国高技术研究有了新的关联,广海局也就此与863结缘。
海洋是国家综合实力和高科技的竞技场,深海作业系统是重要的海洋探查和作业平台。它的研发使用,在全世界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但是,能够自主研发这类系统的国家依旧寥寥无几。美、日、俄、法等国家已拥有从先进的水面支持母船到可下潜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探查技术装备水平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突破深海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的瓶颈,成为当务之急。“十一五”期间,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经过反复调研和专家论证, 2008年底启动了重点项目“
为了改变“重成果轻应用”的科研工作局面,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确立了以用户为核心的业主制管理机制,对重点项目“
浦江南海梦相连
从广州起航,一路向南,一日千里。经过两天航行,“海洋六号”抵达南海中央海盆区。
研制一套国产化的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一直是连琏和我国深海技术装备研发“一代人”的梦想。早在2003年,她担任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期间,就和国内同行专家一起推动国产化无人遥控深潜器的立项研发。到2007年,我国自主研发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项目“
上海交通大学是“海马号”ROV本体研制的总体设计、设备研发、系统集成和试验的主要承担单位,由校科研院副院长刘燕刚担任交大课题组负责人,海科院副研究员马厦飞任技术负责。课题组技术人员来自连琏、任平带领的深海技术与装备专职研究团队。上海交通大学集中优势资源,并提供了水下环境条件综合实验室、大型水池、建造装配车间等,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总体设计是潜水器研发的关键,涉及到总体布置、材料科学、高压密封技术、总体组装和试验技术等诸多难点。马厦飞带领总体攻关小组,连琏、任平两位技术专家亲自指导,剖析、借鉴了大量国际先进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创新特色的“海马号”潜水器总体设计方案。
任平研究员目前担任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在海试现场,他对记者说,“在
控制系统是ROV核心,也是研制工作的最难点。
ROV深入海底,成百上千的传感器数据通过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实施监控,这无疑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无数次的测试修改,最终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实时控制、监测、警告等综合功能的大型ROV控制软件。
交大自主研制的重载升沉补偿装置在整个海试过程中显示了很好效果,船上操作人员对其性能给与了高度评价。国内首次开发的一体式深海大功率HMI照明灯、各种系列深海水下摄像机、照明灯、水下布放底盘,深海采样底盘等设备,成为“海马号”高国产化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风吹入西子梦
2008年12月,西子湖畔。浙江大学
螺旋桨推进系统、水下机械手作业、水下分布式控制计算机、液压动力和管路系统、深海压力补偿系统,犹如潜水器的四肢、神经和血液循环系统。为了支持这套国产化潜水器问世,浙江大学、浙江省科技厅、地方政府投入了两倍以上的配套资金,及
6年研发过程跌宕起伏:为了把控制命令下达到每一个“器官”,课题组提出了“集散型控制”的新理念,但这必须建立在水下控制计算机耐高压的基础之上。晶振,是水下计算机的“心脏起搏器”。电控组一次性买来十多种不同的晶振,进行高压环境测试。但还没超过
为了让“海马号”ROV在水下游得更快些,浙江大学课题组决定采用损耗更低的比例压力阀来控制螺旋桨。研发过程中,
浙江大学
浮力材料是潜水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863计划的支持下,青岛海洋化工研究院从“玻璃微珠”研制起步,到如今3次南海中央海盆的下潜,国产浮力材料经受住了
汇集国内业界优势研发力量,组成优秀协同创新团队,潜心攻关、勇于探索,6年不懈努力,终于使我国全面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各项核心技术,并在关键技术国产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梦的航道梦的歌
其后,“海马号”又相继完成了地热探针测量、海底地震仪投放、海底沉积物取样等一系列深海作业,并完成了定向、定高、定深航行等指标考核。
“海马号”ROV的每一个表演,通过它所携带的高清摄像系统传输到作业母船—“海洋六号”的监控室里,得到了验收专家组的肯定,激起了海试团队的欢呼声和阵阵掌声。
17次下潜,3次到达
通过海试验收的大考,“海马号”成为中国探索深海的新的作业装备。这是863计划在海洋技术领域产业化道路上的一次成功实践。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业主制,为“海马号”的成功打下了伏笔。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海马号”研制项目的牵头单位,也是这套深海设备研制完成后的业主。自然而然,“东家”要为这个项目实施,派出一位“大拿”担任项目长。2008年,广海局领导再三考虑,指派广海局方法所深海探查室高级工程师陶军担任主帅。同时,还制定了“项目组织方式和运行管理机制”,成立了以现任局长温宁为组长,总工程师杨胜雄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就合作单位的项目组管理、运行机制和基础配套设施问题提出业主意见并及时督促整改,持续推动项目的开展。
项目长陶军有30年的海上作业经验,具有丰富的海洋地质专业知识和深海探测技术研发经验,先后主持和参加过多项深海装备科研项目。早在1998年,他就主持成功研制了深海海底彩色数字摄像系统,为我国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填补了一项技术手段的空白。
整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