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专家解读如何“大海捞针”

来源: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6:25:05 
昨天,绵阳舰、中国海警3411和南海救115等先后到达,参与紧急搜救行动。不过,到目前为止搜救行动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史上最强”海上大搜救为何迟迟未有收获?
深海打捞须装备齐全
长期从事海洋打捞研究的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许忠锡分析指出,海洋救捞工作可以分为救助与打捞两部分。救助工作最大的难度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确定失事飞行器、事故船舶和遇难人员的位置所在。海上打捞工作往往面临被打捞物处在极深的深海,难以有效实施打捞。所以,各国都在研究开发饱和潜水技术,积极开发水下机器人(ROV)以及水下深水遥控作业工具系统(ROT),以应对大深度的物体打捞工作。
目前,一般水深的救捞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而水深超过60米的大深度水下抢险打捞,包括打捞海难人员遗体、沉船、沉物、对潜艇的援潜救生和对失事航空器的打捞救援等,通常采用饱和潜水作业技术或水下机器人技术。海上救捞的船舶必须有足够的设备配置,配置包括各类观测设备、具有深水饱和潜水能力的系统与设备、能克服海浪影响的打捞起重机、水下机器人(ROV)等,救捞船也需配置合格的饱和潜水员。
依赖声呐寻找水下物标
在美国有一种说法,在大海里找一架飞机,就像在干草堆里找一根针。许忠锡告诉记者,海面搜救探测主要是搜救人员于高空或水面进行视觉搜索,雷达观测、搜救机器视觉系统等搜索探测。搜索中视觉能达及的范围比较有限,加上夜间和雾天等不良环境,采用雷达、搜救机器视觉系统等能提高搜救效率。水下搜寻主要依赖声呐。声呐被安装在水下机器人(ROV)、船舶,来探测水下可能存在的物标。现在飞机与船舶都载有“黑匣子”、“航行记录器”等,当飞机、船舶失事时,搜救人员可以通过测定“黑匣子”等发出的特定信号,以确定失事飞机或船舶所在位置等。
失联海域利于拯救打捞
此次失联的马航MH370航班从吉隆坡飞北京,推断的航班失联位置在越南与马来西亚重叠海域。该海域主要是泰国湾与南中国海的相结合部位,较多受南中国海的气象与海况影响。现有研究表明,在目前的季节中,南中国海的海流相对平稳,一般在1节流速以下以逆时针进行环流。同时,现为冬春季节交替之际,东北季风影响相对较小,也不存在热带气旋,如果失联航班确实在该区域失事,且能准确判断飞机失事位置,那么该海域的打捞工作的困难程度相对其他季节来说要小许多。
其次,因该海域位于南中国海的西南缘,水深情况大多不深,一般在100米以内,如进行海上搜救、打捞,困难减少不少,因为南海平均水深在2000多米,绝对水深在5000多米……
查看全文:http://news.hexun.com/2014-03-11/162931273.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