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设海洋人才队伍发展海洋高新产业
2013年是青岛蓝色经济的转型之年,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也已初露锋芒。在此基础上,青岛市政府提出了“进一步培养创新型海洋人才,深化产学研科研生产链条,以专业海洋人才带动青岛市的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一场属于青岛的“创新之梦”正在悄然兴起。
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
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洋人才集聚地,青岛市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28家,海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77家;拥有海洋领域两院院士22人;拥有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300多人。“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863”计划65项、“973”计划2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项,是国家以海洋生物技术为特色的“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海洋科研实力雄厚。
然而如此雄厚的海洋科研实力的背后,却是青岛市科研成果转化率严重不足的尴尬。据了解,青岛市每千名专业技术人才中就有7.4名海洋人才,该数据高于全国同类城市数十倍以上,但我市海洋创新型人才较少,占海洋人才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导致青岛市海洋类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于20%,涉海专利年授权量也仅占全市比重的16%。低成果转化率成为了青岛市海洋科研领域的一块顽疾,也要求青岛市必须采取措施扭转劣势,培育创新型海洋人才的发展思路应运而生。
六大创新中心助力圆梦
2013年12月9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物理学教授吴立新成为了中国海洋界最年轻的院士。吴立新的当选无疑为我市开展创新型海洋人才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吴立新说:“在中国海洋大学的这段时间,就是我创造产出的阶段。”据了解,吴立新与他的“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团队于2013年围绕海洋动力过程及气候效应这一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物理海洋方面的学术地位,并入选了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此外,从青岛市科技局了解到,青岛市今年共被国家认定了10家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海洋领域创新中心占据6席,分别是海水养殖良种培育与种业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海洋药物研究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海洋油气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海洋生物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沿海地区神经退变疾病协同创新中心和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这些创新中心将加强青岛市与相关涉海城市、企业、高校的交流合作,引进和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优秀生源进驻青岛,并促进我市涉蓝企业的转型升级。
预计将建百个创新基地
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在青建立起青岛市首个“海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是2013年青岛市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最后一件大事。该基地不仅致力于青岛市海洋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还与海大的海洋工程与海洋再生能源创新引智基地、海—气作用动力学创新引智基地、水产健康养殖理论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及海洋化学创新引智基地合力搭建成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交流引智于一体的科研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约100个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
截至目前,青岛市已成功引进各类高端涉海人才101人,并建立起海洋化工研究院海洋涂料及功能材料和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态养殖技术两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
查看全文:http://www.chinahightech.com/html/726/2014/0122/16045595.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