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2008现代渔业发展暨渔业改革开放三十年论坛上的讲话

来源:牛盾   发布时间:2015-05-21 03:23:41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推动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2008现代渔业发展暨渔业改革开放三十年论坛上的讲话

农业部副部长牛盾

20081029

各位专家、同志们:

正值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各位专家学者和渔业工作者汇聚舟山,参加2008现代渔业发展暨渔业改革开放三十年论坛,共同回顾三十年渔业改革开放,纵论现代渔业发展之路,意义重大。我代表农业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发端于农村的改革开放大业,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沧桑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伴随这场波澜壮阔的大潮,我国渔业率先走向市场,放开价格,在改革中探索创新,在改革中快速发展,同样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总结回顾过去的成就和经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非常有必要。下面,我谈几点体会,和大家交流:

一、渔业三十年改革发展的重大成就

()渔业在农业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三十年间,渔业由改革开放前的一个“副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贡献。

渔业总产值快速增长,成为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7年全国渔业产值达到4458亿元,比l978年的221亿元增长200倍;渔业在大农业产值中的份额,从l978年的l6%提高到2007年的91%,增长近5倍。虽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无论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渔业都算是其中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之一。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有效保障了农产品供给和国家食物安全。200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747万吨,是l978年的l0倍,自1989年起连续l8年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6公斤,水产蛋白消费占我国动物蛋白消费的1/3左右。渔业生产的发展,成功解决了“吃鱼难"问题,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水产品市场保持了长期稳定繁荣,为保障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和食物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渔业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十年来,全国水产养殖面积由282万公顷增加到575万公顷,渔业人口由394万增加到2100多万,面积翻一番,人口翻两番,渔民人均纯收入6937元,比1978年的93元增长73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事渔业生产走上了富裕之路,渔业日益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渔业发展还带动了饲料加工、渔船修造、水产品运销及旅游、休闲、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渔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积极作用。

()渔业产业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逐步加大对渔业的投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支撑保护体系建设,渔业的产业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促进了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支撑体系逐步健全,产业素质快速提升。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水产原种良种场体系逐步完善,水产选育种能力明显增强。全国水产苗种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三千家发展到目前的一万六千多家。深水网箱、工厂化养殖已形成规模,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渔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渔业科技支撑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建立了一支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技术推广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渔业科技创新推广队伍。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0%,水产养殖业的应用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通过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宜渔资源,积极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了湖泊水库、稻田河沟、浅海滩涂等多种国土资源合理开发,池塘、稻田、大水面、集约化等多种养殖模式广泛推广,水生动植物增养殖科学生产,食用、休闲、观赏渔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渔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以企业为龙头,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组织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一条鱼带动一个产业”深入发展。初步实现了渔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形成以黄渤海、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长江中下游优势养殖区为主体的出口主导型优势水产品生产“两带一区"的格局。

()渔业资源利用方式实现“以养为主”的根本转变

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研究《关于编制长期规划的意见》时谈到,渔业有个方针问题。究竟是以发展捕捞为主,还是以发展养殖为主呢?看起来应该以养殖为主,把各种水面包括水塘都利用起来。《红旗》杂志专门发表文章探讨“养捕之争"问题。198531 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明确了水产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求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域的开发利用,把加速发展水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粮食转化的一个战略措施来部署;确立了“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发展方针。此后,我国渔业不断进行结构调整,陆续实行了海洋捕捞“零增长”、“负增长”和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等政策。

1988年开始,水产养殖产量超过了捕捞产量,到2007年,养殖产品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6%提高到69%,实现了渔业发展从“以捕为主”到“以养为主”的根本性转变,我国也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新模式,突破了过分依赖天然渔业资源的旧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为世界渔业发展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渔业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地位明显增强

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渔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为世界渔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主要渔业大国的地位。

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1985年派出第一支远洋捕鱼船队远渡西非开始,到2007年,我国远洋渔业已拥有渔船1496艘,总产量107万吨,总产值84亿元,入渔国从最初的几个西非国家发展到全世界30多个国家以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公海,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远洋渔业的发展,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争取公海渔业份额和促进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产品出口快速增长o l978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只有26亿美元,2007年达到974亿美元,30年增长30多倍。从2002年开始,我国水产品出口额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还积极投身国际水产品贸易事务,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磋商制定,发挥了渔业大国应有的作用。

渔业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广泛。我国先后与有关国家签署了13个双边政府间渔业合作协定、6个部门间渔业合作协议,加入了8个政府间国际渔业组织,同时还参与了12个多边国际组织有关渔业的活动,在国际渔业事务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我国还先后与美国、俄罗斯、韩国、越南等国家开展渔业联合执法,有效维护了区域渔业生产秩序,树立了我负责任渔业大国形象。

()渔业法制建设和“依法治渔、依法兴渔”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渔业法制建设发展最快的阶段。通过加强渔业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渔业法律和制度体系,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生产者合法权益,有效地实现了“依法治渔、依法兴渔"

渔业法律体系日渐完备。以l986年《渔业法》颁布实施为标志,渔业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形成了以《渔业法》及其实施细则为基础,相关涉渔法律法规为补充,辅以其他配套法规规章的渔业法律体系。同时,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章,渔业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渔业经济活动与管理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渔政执法队伍逐步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政执法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从海洋到内陆,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国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初具规模的渔政执法队伍。目前,全国共有渔政执法机构2700多个,渔政执法人员3万多人,成为我国海洋和内陆水域一支重要行政执法力量。

依法规范和促进渔业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建立了养殖水域滩涂确权发证、捕捞许可、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以及执法监督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依法规范和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加强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渔业三十年改革发展的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渔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要始终坚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走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同时避免对日渐衰退的海洋渔业资源造成更大压力,国家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鼓励群众发展水产养殖业,积极开发利用内陆水域、浅海滩涂、低洼荒地等适宜养殖的资源。随着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从1997年起,又适时调整了新时期渔业发展方针,将大力发展养殖与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以养为主"的发展方

针适合我国国情,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

()要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提高现代渔业发展活力。在我国大农业中,渔业是最早引入市场化改革的产业。“两个放开"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使渔业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则流动和组合,为渔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激励机制,调动和发挥了渔业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渔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在改革和发展中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改革与发展的各项目标,实现渔业持续发展、渔民稳定增收和渔区的和谐安定。

()要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体系,提高渔业发展保障水平。改革开放初期,在解决“吃鱼难”问题中,中央和地方加大对渔业发展的投入,掀起商品鱼基地建设高潮,建设了一批水产养殖基地和水产原良种场,为以后渔业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两个趋向"论断和“多予少取放活"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