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台山、恩平沿海3240平方公里土地,即将整合成为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下称大广海湾),作为省级经济新区,大广海湾管委会将享有部分地级市行政许可和行政管理权限。
广东省发改委、江门市政府制定的规划提出,大广海湾要形成以广海湾国际城为核心,以银湖湾港澳城、镇海湾海洋城为两翼的“一心两翼、三大湾城”组团格局,“四年打基础,七年初见成效,十七年大发展”,2030年G D P达3010亿元、人口规模15 4万,相比2012年320亿元、76万人分别增长840%、102%。更提出与横琴、前海、南沙共同形成“一区多园、功能互补”的粤港澳自由贸易区,共同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23日,国家有关部门及粤港澳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在江门展开研讨,探索大广海湾最佳发展路径。
刘海PPT讲解大广海湾
李嘉诚买的3800亩地将开发
大广海湾经济区是广东海洋经济规划的“六湾区一半岛”之一。今年5月,省政府发布《广东海洋经济地图》,将广东沿海划分为“六湾区一半岛”:大汕头湾区、大红海湾区、环大亚湾湾区、环珠江口湾区、大广海湾区、大海陵湾区以及雷州半岛。
23日研讨会上,市委书记刘海首先结合PPT讲解了大广海湾经济区的概念。
刘海表示,推动大广海湾开发,是江门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未来发展之路。刘海对比了江门与顺德、中山、珠海等地经济发展状况与地缘优势,认为江门过往经济不强,在于地理位置受限,“江门不是东,不是西,开玩笑讲,不是个东西。”如以台山为例,过去可谓“天涯海角”,“风头水尾”,台风来时第一个受灾,投资来到这里就很少,而如今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改变了江门地缘劣势,这座大桥也成为实施大广海湾开发的基础。
刘海认为,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江门将可更便利联通港澳,承接产业转移。多年前建成而一直亏损的沿海高速、江珠高速也将在今后大获收益。刘海介绍了江门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其中在产业方面,他重点提及了南车基地、崖门电镀基地、银州湖造船拆船、亚太纸业等产业和项目,在资源方面,他重点提及了崖门围海造地47平方公里、台山广海湾惰性物料处置区规划50平方公里两大国有土地资源。此外,刘海认为广海湾深水港资源好,具有港口业和游艇业发展优势。
刘海透露说,李嘉诚早年已在崖门购买3800亩土地,如今也将进入开发阶段。此外,在大广海湾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广佛江珠轻轨项目也即将确定,深茂铁路项目即将动工,将大大改善区域交通条件。
规划17年基本成形
工业、旅游业、房地产等齐头并进
依照23日会议公布的《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征求意见修改稿)》,大广海湾经济区将在17年里基本成形,其发展步骤为“四年打基础,七年初见成效,十七年大发展”。2012年统计,大广海湾G D P、人口分别为320亿元、76万人,而到2030年预计将达3010亿元、154万,分别增长840%、102%。
大广海湾开发将与滨江新区类似,首先建立起步区,规划到2017年,起步区城市基础框架初步形成;到2020年,起步区建设初具规模,城市和产业主体功能基本具备;到2030年,基本建成功能齐备、布局合理、核心竞争力强、滨海特色鲜明的新区。
规划提出,大广海湾要打造“一心两翼,三大湾城”的空间布局,形成以广海湾国际城为中心、银湖湾港澳城和镇海湾海洋城为两翼的空间结构,通过培育九大滨海主体发展区和六个岭南特色风情小镇,打造区域共建、陆海联动、人文荟聚、海天一色的滨海魅力长廊。其中,银湖湾港澳城以粤港合作为主,镇海湾海洋城以新兴海洋产业合作为主。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大广海湾开发的重点,规划提出,大广海湾要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滨海休闲旅游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中银湖湾片区重点发展商务休闲、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打造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广海湾片区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产业以及与临港工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上下川岛片区重点发展高端滨海休闲旅游业;镇海湾片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规划认为,全球海洋经济重心正由欧美地区向亚洲及中国转移,海洋经济已逐渐成为世界沿海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广海湾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度全省第二,应抓住海洋经济全球化机遇,推动由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
“港澳自主开发”合作新模式
探索建设“港城”“澳城”
大广海湾在发展中将着重借力港澳,提出要成为珠江西岸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规划认为,港澳地区传统上一直扮演着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角色,如今在中国“走出去”的过程中,仍然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但目前的粤港澳合作示范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横琴、前海、南沙可提供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合作区的特殊政策覆盖范围太小,且对港澳的利益诉求考虑不足。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大广海湾区与港澳之间的通车时间将缩短到1.5小时以内,可积极融入粤港澳合作发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在吸引港澳资金和产业转移方面,大广海湾规划抛出了“港澳自主开发”合作新模式。方案认为,在全球经融危机压力下,当前粤港澳三地在区域产业协作上的利益需求产生异化,CEPA及粤港、粤澳合作框架等优惠政策“大门开了,小门紧闭”,“福利不过境”的原则对三地生活服务融合造成阻碍。
因此,大广海湾开发要转变以往由内地政府面向港澳招商引资的单向合作方式,借鉴中新(中国-新加坡)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等经验,探索在广海湾建设一批粤澳、粤港共同开发且港澳自主程度高的“港城”、“澳城”,采用“共同规划、合作开发、共同管理、共享利益”的合作方式,引进港澳规划建设、社会服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服务经验,为港澳的发展提供空间。
尝试与港澳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多元化的合作,把港澳的发展需求和广东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借鉴南海千灯湖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的经验,发展为港澳航运、电信数据处理、影视后期制作等提供支持的后台服务基地和实体经济发展平台;借鉴欧盟跨境合作区的经验,建设面向港澳人士的养老基地和针对港澳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性安居社区。
而更进一步的设想是,大广海湾要争取纳入“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23日会议上,省港澳办副主任金萍表示,相比上海,广东更有建立自贸区的优势,大广海湾开发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最新经济与政策形势,避免规划一出台就落后。在大广海湾规划中则也提及,要借鉴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新加坡等自由港区的建设经验,建立延展港澳自由港优势的自由贸易园区经济运行模式,以对港澳开放和全面合作为方向,创新海关特殊监管政策,在投资准入政策、货物贸易便利化措施、扩大服务业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区内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探索建立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与横琴、前海、南沙共同形成“一区多园、功能互补”的粤港澳自由贸易区,共同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交通枢纽是基础
发展邮轮、游艇等新型交通
大广海湾被定位为“珠三角辐射大粤西的枢纽节点”,而目前大广海湾区的区域性交通仅有沟通东西向的一条沿海高速,联系广佛以及大西南的南北向交通严重不足,港口交通也不足。
规划认为,目前大广海区仅是珠三角联系粤西地区的交通节点,将来要成为“珠三角辐射大粤西的枢纽”,必须加快建设东西向、南北向交通通道,强化交通枢纽的地位。
其中在东西向大通道上,建议深茂铁路全线同步动工建设,特别是加快跨越珠江口段的建设;同时积极推进中开高速等通道建设,加强与珠江东岸以及粤西地区的联系。
在南北向大通道上,进一步加快广佛江珠城轨的建设进度,推进江门大道建设,加强与广佛地区联系。把广海至新兴铁路列入省铁路建设规划,接上贵广、南广铁路,与大西南地区的铁路网联系起来,开辟连通大西南及泛珠腹地市场的新出海口。加快广海湾深水港和进港通道建设,借助港澳的自由港和航运网络优势,向南加强与东南亚及欧美等国际市场联系。
而在大广海湾区内部,其交通改善方向将是加强各组团联系,与滨海休闲旅游以及各组团产业发展相匹配,重点发展绿色、低碳等新型交通。为加强大广海区各大发展组团之间联系以及加强江门中心城区、台山城区与大广海主要产业和城市集聚区的联系,规划提出了构筑“四海四纵”便捷联系江门各区县的快速交通通道、建立连接三大湾城的快速公交环线系统。借鉴北美迈阿密港通过建设桥梁连接岛屿与迈阿密市中心,建成“世界邮轮之都”的经验,以及东京湾人工岛彩虹桥的经验,考虑目前至上下川岛的交通方式较单一,规划建议预留建设连接上下川岛的桥位,实现岛岸联动,促进上下川岛旅游开发。适应“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大力倡导发展新型交通,提出了邮轮、游艇、水上飞机、通用机场等特色化的新型交通方式,并建设与社会交通相分离的沿海、环岛旅游公交,发展低污染且有利于城市环境绿色化的新型交通工具。
声音
搞好旅游业短期即见效
评弹大广海湾规划,粤港澳专家有话说
23日,来自国家有关部门与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与保利、万达、美达等大企业代表共同研讨了大广海湾规划,对这一新区规划普遍予以好评之时,他们也大都就一些具体措施提出了鲜明的反对意见,认为现有规划尚需进一步完善。
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发展旅游业却有重工业,怎么破?
赵晓斌以珠海横琴为例,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四大趋势:第一,国际贸易加工深化,企业要继续寻求低成本的地方;第二,国际贸易加工区域化或本土化;第三,本土再工业化(小趋势)发达和新兴地区经济升级转型再工业化;第四,全球化出现第二波,即服务业外包。
赵晓斌提醒说,大广海湾发展中,不能为了走出与深圳、东莞不同的发展道路,而轻视加工业。他认为,大广海湾产业发展可借鉴经验有三,一是笔电产业的重庆经验,而是摩托车产业的江门经验,三是加工业的深圳东莞经验。他认为,香港和江门可以重塑前店后厂模式,在大广海湾打造升级版的加工业,再现一次全球化,同时设想建立香港贸易加工区。
大广海湾要快速起步,赵晓斌提出另一个方向是文化娱乐产业。他认为大广海湾可以发展成为珠三角和港澳后花园,因此处具有优良的海洋、海湾和海滩资源,而旅游又是最能立竿见影的产业。但旅游发展需要超高的环境要求,赵晓斌认为这和现有发展规划有所冲突,因大广海湾规划中有重工业,存在污染问题,他也特别提及了香港人近期较为关心的台山核电站问题。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陈文鸿:大广海湾发展要以旅游业为重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陈文鸿则认为,珠三角加工业注定会走下坡路,江门发展不要寄望于加工业转移,而且加工业的转移不是低成本的。他也反对江门发展摩托车产业,认为摩托车产业注定是没落的产业。不过,陈文鸿对江门南车项目十分赞赏,认为这将是江门产业转型的关键,他建议五邑大学围绕南车项目加强人才培养,为产业转型提供专业人才,利用好南车的发展延伸到其他产业。
陈文鸿建议,大广海湾发展要以旅游业为重。他举例说,在广州都市化加速后,人流集中到广州,以广州为中心,周边的城市如佛山等会逐渐社区化。面对这样的现状,江门可以发展为广州等南方大城市的郊游点,扶持传统小镇的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强与增城、从化等休闲业城市的竞争力,为中产阶级服务。
澳门经济建设协进会理事长杨道匡: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港澳游客每年5000万
“大广海湾发展,人口从哪里来?”澳门经济建设协进会理事长杨道匡提出,大广海湾要吸引人口,就必须解决足够就业,但这并非短期可以实现的,大广海湾短期若想见效,最好的办法是旅游业,启动快,见效也快。
他对比了澳门、香港、巴黎等地旅游数据,认为港珠澳大桥开通后,大广海湾可吸引的港澳游客量估计在每年5000万人,澳门拥有珠三角西部唯一国际机场,但其旅游资源有限,需要依靠珠三角才能发展。而江门市有优良的海岸线和深水港资源,有好的旅游资源,联合澳门可以吸引更多海外游客。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可以建立港澳市民居住区
作为广东省专家代表,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的观点与赵晓斌、陈文鸿、杨道匡三位港澳专家有较大差异。港澳专家普遍对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的作用寄予厚望,郑天祥也指出,“港珠澳大桥开通,有机遇,也有挑战”,但表示不要把希望“全投在大桥上”。
他反对大广海湾规划将港口业、加工业作为重点产业,认为从全球来看港口业都在下滑,而从加工业来说,江门不能走深圳、东莞的路子,事实上也无法走,那些地方的产业转移“也不会转到江门来”。
郑天祥预测,大广海湾开发后,第一波到来的产业将是物流业,第二波是旅游业,第三波是房地产业,这些是江门将从香港得益的。但江门不能空想这些转移,如旅游业,他认为港澳不会给江门带来多少客源,尤其是澳门,旅游业依靠赌博业支持,“十赌九输”,“输了钱谁还再来江门?”他建议江门多从实际出发,比如可以建立港澳市民居住区,可以做好周边强势产业的配套等。
大广海湾综合发展经济区
(黄色区域)
总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12年时约76万人
规划核心区:广海湾功能区,规划面积约400平方公里
规划起步区:面积共约48平方公里,银湖湾起步区约24.8平方公里,广海湾起步区约23.6平方公里。
广海湾位于台山市南端,南至广东最大岛屿上下川岛,以湾区顶部的广海古镇而得名。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驿站。1924年,新宁铁路创办人陈宜禧提出开发铜鼓商埠的设想。
1992年,台山市再度提出广海湾开发概念,设立了广海湾华侨投资开发试验区。
2005年,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建设川岛深水港口、将广海湾建设成重化工业区的构想。广海湾近年已陆续建设了国华电厂、台山核电站、川岛风电场、川岛海底电缆、广海湾填海工程等项目。
2010年,刘海由顺德调入江门,先后担任市长、市委书记,对江门产业布局予以调整,其中沿海战略思路逐渐发展,形成大广海湾概念。
2013年1月,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江门调研时提出,广海湾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独特的深水港资源,必将有非常好的发展。
2013年5月,省长朱小丹到江门市调研,现场听取了江门建设大广海湾区的规划设想后,明确了大广海湾的四大战略定位:珠三角实现“九年大跨越”的新增长极、珠三角辐射大粤西的枢纽型节点、珠江西岸粤港合作重大平台、全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基地……
查看全文:http://www.hellosea.net/show.php?xuh=6507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