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崛起绿色生态滨州 打造园林城市名片
一部相机、两个镜头,这是张磊外出摄影时的装备。在张磊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色彩,是那一抹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
市城区街道两旁,绿化带随道路延伸,草成坪、树成群、林成荫;街头游园广场,植物种类多样,绿化景观层次丰富、艺术特色鲜明;新立河等水系沿岸,绿化景观带贯通城区,水绿交融、如诗如画……
仿佛在不经意间,滨州的城市环境变了,变得绿树繁茂、清水环绕、繁花似锦,城市绿化总量、景观质量和档次品位更是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跃。
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对园林绿化工作突出特色、增加绿量、提升档次、建设精品的不断追求下,在全市人民爱绿、护绿、亲绿的实际行动下,如今的滨州,已经克服了土地盐碱化等绿化难题,彰显出“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碧水绿荫、特色鲜明”的城市园林风貌。
绿色,正在滨州这座鲁北城市铺展开来,成为滨州市最夺目的城市代言色。
一座城市的绿色追逐:克服土地盐碱化等绿化难题,倾力打造园林城市名片
滨州地处退海之地,水质含盐量高,土地盐碱化严重,地表层含盐在0.1665%-0.8741%之间、土壤PH值为7.4-9.17。受立地条件的限制,滨州市在开展园林绿化工作时面临着苗木选择难、成活率低、生长缓慢的难题。
尽管自然条件恶劣、立地条件特殊,但全市人民绿化家园、美化城市的热情和追求却并未因此退却和停止。为解决这些绿化难题,滨州市投资700多万元建设了集园林科研、花卉生产、苗木培育、引种驯化、抗碱保苗、水土检测为一体的苗木科研基地,逐步掌握了大水压碱、暗管排碱、生物改碱、石硝隔碱等盐碱地绿化技术综合改良措施,有效遏制了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园林绿化工作,始终将其作为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紧抓不放、积极推进,着力打造了“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等城市品牌。2007年,滨州市启动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以大规模绿化为抓手,以街道、小区、公园广场、庭院、河道、城市进出口等绿化为工作重点,大力实施拆违建绿、拆墙透绿、拆迁增绿、见缝插绿、垂直造绿,并在2009年成功跨入省级园林城市的行列。
2010年,滨州市又全面吹响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号角,成立了由市长任指挥、分管副市长任副指挥、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城指挥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个创城责任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滨州市掀起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热潮,使得园林绿化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大跨越,倾心打造园林城市名片。
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提升园林绿化档次水平,建设水上绿城的绿化亮点
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滨州市按照“突出特色、增加绿量、提升档次、建设精品”思路,不断加大园林绿化工作力度。截至目前,滨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58%、绿地率达33.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73平方米,形成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碧水绿荫、特色鲜明”的城市园林风貌。
创城三年时间,滨州市累计投入绿化专项维护资金36.52亿元,新建城市绿地326.51公顷。其中在行道树的选择上,多以白蜡、国槐等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种适合滨州市土质特点的法桐、黄山栾、香花槐等,并实行双排、三排、片林、树阵等不同栽植模式,将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建设在绿带中,让市民在林荫下出行。本着“一街一景”、“一街一品”的原则,新建了“黄河八路宿根花卉一条街”、“渤海十一路香花槐一条街”等一批风格各异的特色街道,市城区道路基本形成了绿景相连、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特色鲜明的景观效果。强化民生园林的理念,加大游园广场等城市公共绿地建设,集中拆旧、拆实、拆违,积极腾地造绿、还绿于民,目前共建成剪纸广场、明珠广场、时间广场、五岳广场等游园广场78处,总绿化面积426公顷。
黄河自西向东经过,其他河流较为密集,使得滨州市拥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城区内散落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水面。随着“四环五海”工程的建设实施,“东、西、南、北、中”五海相继改造或是建成,滨州市的“水”名片开始叫响。针对市城区水域广、水面多的城市特色,按照水系工程与景观工程兼顾、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和谐的建设理念,滨州市重点实施了“五海”沿岸和新立河、西沙河等水岸绿化工作,建成了贯通城区的绿化景观带。目前,滨州市城区水系岸线总长85.44公里,其中岸线自然化长度69.46公里,形成了“河道相通、绿带穿城”的生态效应。
实施道路水体绿化工程,打造了黄河二路荷花一条街;其他路段则栽植鸢尾、菖蒲、芦苇等亲水植物,呈现出城区道路“水韵绿脉”的特色景观,营造了城区水系如诗如画的良好效果。
一条发展的绿色之路:科研创新列为重中之重,自主创新发展节约型园林
虽然已经进入9月,但市城区不少游园广场和道路两旁的宿根花卉依然花开正艳,一片片黄的、紫的鲜花芬芳夺目,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欣赏。宿根花卉大多具有耐旱、耐贫瘠土壤、抗倒伏的特点,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很适合滨州市偏盐碱化的土壤条件和多春旱的环境条件。同时,宿根花卉的繁殖也比较容易,通常在播种成活之后,可以连续多年开花,即实现一次种植、多年观赏。近年来,滨州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加大对宿根花卉的引种驯化和推广应用,积极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花卉景观。截至目前,滨州市城区共栽植黑心菊、假龙头、蜀葵等宿根花卉40余种,重点打造了新立河东路、新立河西路、黄河二路、黄河八路、黄河十二路等多条宿根花卉街道,簇簇盛开的各类宿根花卉将城区装点得更加色彩斑斓。
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进程中,滨州市始终将科研创新列为重中之重,积极打造凸显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的园林绿化亮点,而宿根花卉的推广应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合理搭配不同花期、花色、株型的宿根花卉,从阳历四月到农历霜降前,滨州市城区都能看到盛开的宿根花卉。色彩斑斓的宿根花卉不仅提升了城区绿地景观面貌,更把城区装扮成了一个“大花园”。
除加大对宿根花卉的引种驯化外,滨州市的苗木科研基地还重点对其它节水型、耐盐碱植物以及生物防治病虫害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其中,开展了耐荫地被植物应用研究,筛选培育出蛇莓、崂峪苔草、玉簪、二月兰、小叶扶芳藤五种适宜盐碱地生长的新优耐荫地被;开展了花绒寄甲防治云斑天牛研究,并取得了寄生率达98%的良好防治效果。另外,滨州市还投资500万元建成占地10余亩、年处理绿化垃圾1500吨、年产绿色有机肥料5000吨的城市绿化垃圾处理中心。该中心采取添加农家肥、专用生物菌种发酵方式制成有机肥,不仅破解了绿化垃圾处理难题,还实现了绿化垃圾的循环利用,为建设生态化、节约型园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查看全文:http://www.qdlsjj.com/news/view.php?id=8908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