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区:"一个支点撬起千亿产业"的辩证
一排排黑色机柜整齐划一,犹如队列齐整的盔甲战士。从去年10月底揭牌至今,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已经运行4个月。实际上,在前三个月里,济南中心已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所、中国海洋大学进行了合作,并服务于3项国家“973”课题,6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此外,与山东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对接应用正进行地有条不紊。
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的落地开花,是山东省建设创新平台支撑经济转型的片段之一。以此为代表,一大批代表高精尖科技的大平台建立起来,人才聚拢起来,项目集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
掌声过后,人们的脸上分明洋溢着对创新平台支撑作用的由衷赞叹。这是2月16日,山东省科技奖励大会现场,省长姜大明的一席话点燃了会场的气氛,“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科研开发取得新成就,国家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启动运营,全国首条高端集成电路存储器封装测试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增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达到30家和10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平台是什么?平台是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平台是一个支点。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而在山东,我们看到,凭借着一个个重量级的支点,一个个数百上千亿的大产业被撬动起来。
经济大省的人才之忧:建平台引人才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山东省上下运筹帷幄,积极作为,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别迈上四万亿元、三千亿元、两千亿美元新台阶,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山东省也面临着两大历史机遇,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的发展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一个省,两项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在全国并不多见。而以“一黄一蓝”这两大国家战略为引擎,山东加快了“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转型。
不过,山东省也面临着尴尬,那就是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山东省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与之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并不相符,特别是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个问题背后,实际上还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匮乏的问题。就全国来看,不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分析,这个经济大省的人才之忧都具有典型性。
首先,全省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偏少,与沿海发达省份如江苏、广东等存在较大差距;再者,大院大所的人才数量不够多,人才质量不够强,在全国知名度不高;同时,部分科研单位在人才方面投入不足。这些问题亟须解决。
怎么办?
“项目落地,产业发展,需要有载体承接,形成辐射带动。”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认为。这里的载体,就是创新平台。实际上,早在两年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出台有关政策,强调平台重要性。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被单独成段,“支持源头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分别予以详细阐述。
作为具体的运作者,山东省科技部门将平台建设作为解决人才问题的抓手。坚持把平台、项目、人才相结合作为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有效形式,把部门和系统的资源集中向高端人才倾斜,有效发挥了人才的智慧和才能。
就在去年,通过三大动作支持人才,支持平台建设: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每个专项都要求有一个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撑,全年安排重大专项72项,资金2.5亿元,吸引和带动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投身于重大专项中;突出支持青年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各类基础类计划资金规模快速增加,今年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重点支持21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创业成才,每人给予50万元的支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7项,资金3776万元;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投入1600万元,对320名博士给予了科研奖励支持;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把科研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才作为科技计划、科技成果评审的先决条件,通过建立完善项目数据库、集中资金加大对项目的连续支持等方式,充分发挥项目实施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203/20120308/news_20120308_1834601.s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