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马德毅在北京科博会环保论坛专题讨论会上呼吁:建立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

来源:摘自《中国海洋报》1410期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7:49 

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马德毅应邀参加了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国际投资论坛“蓝色经济——海洋环境保护与石油供给战略及国际合作”专题讨论活动,并从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角度,结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出建立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的呼吁。

马德毅说,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面临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许多战略家都把解决这一矛盾的希望寄托于海洋。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法律,我国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能划归我国的专属经济区约30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前10位,是绝对的海洋大国。另外,在太平洋我国还取得了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开采权。海洋是天然的自然资源宝库和环境空间,为人类对食品、水资源、矿产与能源的需求提供了新的保障。面对电力不足、石油短缺、淡水匮乏、农田减少等给我国造成巨大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压力,直面海洋、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兴海强国是中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拿人们关注的能源来说,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石油消费量急剧增加,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和进口国。2003年石油消耗量达2.5亿吨,其中进口已超1亿吨,进口依存度达35%。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每年需要石油5亿吨,而那时油气的自给程度不足50%,这将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但有资料表明,我国近海陆架海域含有油气沉积盆地总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预测油气资源分别为240亿吨、14万亿立方米。在全球海洋和大陆冻土带中,甲烷水合物(可燃冰)估计储量相当于已知石化能源总资源量的2倍,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据估算,仅我国东沙群岛和西沙海槽的远景资源量就达83亿吨油当量。同时专家预测,我国海域潮汐能、波浪能和温差能等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约6.3亿千瓦。

马德毅同时也指出,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大规模高强度的不当海洋开发加速了我国海洋环境和生态的恶化,加剧了海洋环境灾害发生的频度,直接威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也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根据本世纪历年记录,我国近海受污染面积达16平方公里~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领海面积的一半。石油开发和围填海等人为活动导致我国滨海湿地丧失严重。据初步估算,我国累计丧失滨海湿地面积约219万公顷,占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

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着红树林生态环境遭破坏、珊瑚礁生态环境丧失、海洋珍稀濒危物种减少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马德毅说,海洋资源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损害,海洋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人与海洋和谐关系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间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形式。

马德毅认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我们的海洋观必须从过去的一味追求商业利益的资源观转化为生态文明的、体现“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的“蓝色家园”观。其次要完善法律制度,依靠法律和制度管理海洋;第三,要实施科技兴海,做到高效微创。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在取得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小环境创伤,做到海洋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鱼与熊掌兼得;第四,要控制陆源污染。具体说来要控制流域排污;加强陆域生态建设,减少水土流失;沿岸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适度集中、深度处理、离岸排放;加强海陆协同,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此外,还要加强海洋生态恢复与建设。实施围填海供给海域面积的总量控制和重点自然岸段的恢复与保护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重点保护滨岸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及濒危珍稀物种;注重流域中下游水工建筑与河口生态需水相协调,坚持海域使用论证评估制度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度控制养殖密度与规模,实施清洁化生产和循环经济等。

摘自《中国海洋报》1410期

2005年6月2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