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蓝色经济区: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山东省政府日前印发了《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共分为六大部分,即回顾与展望,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投资,综合保障,规划实施与考核。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指标,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基础、人才、保障三大工程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环保科技、行政监管和环境文化五大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更加巩固。
《规划》在继承和发扬“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紧扣科学发展主题,着眼于保障改善民生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以“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为主线,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重点加强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环保科技、行政监管和环境文化五大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
作为环境保护部确定的全国唯一的规划编制试点省份,山东省按照开门编规划的思路,先后经过准备及前期研究、总体思路形成、规划编制及论证印发4个阶段。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始终关心《规划》的编制工作,亲自带领有关司局负责人到山东调研并出席论证会,环境保护部有关司局和省直部门给予全力支持,多位院士及众多专家精益求精,编制组呕心沥血,才有了创新性《规划》的出台。《规划》是“十二五”时期引导山东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是山东省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
“十一五”环保工作成效显著
山东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围绕总量减排、主要水气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源达标排放3个目标,坚持抓重点、抓关键、抓落实,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全面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山东省环境竞争力位居全国首位。
《规划》回顾了山东省“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水环境改善实现重要突破,奥运会、全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圆满成功,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初见成效,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环境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规制、市场、科技、宣传等综合推进措施日益加强。
截至2010年,山东省“十一五”以来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削减率分别达到19.4%和23.2%,降幅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4位,国家下达的减排目标累计完成率分别为130%和116%,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减排各项目标任务。在全省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的情况下,2010年河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比2005年分别下降65.0%和75.6%,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恢复到了1985年的水平。实现了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五连冠”和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三连冠”。
山东省圆满完成奥运会、全运会环境质量保障任务,全运会空气质量达到了近年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全省燃煤机组脱硫设施配套率达到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围绕预防、预警和应急三大环节,建立完善了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事故预警和应急处置4项工作机制,在企业废水排放口、城市污水厂进水口、风险企业下游临近断面、跨省、市、县界河流断面设置环境风险预警点位852个,实施分级预警监测,妥善处理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72起,初步形成全防全控的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全省已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4个,国家生态市1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81个,各类自然保护区79个,生态功能保护区20个,创建省级绿色社区212家、绿色学校457所。
山东省建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的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共设置1738个环境自动监控站点,安装自动监测设备5100台(套),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排污情况和主要水气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在国内率先建立并实行了“超标即应急”零容忍工作机制和“快速溯源法”工作程序。全面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和数据更新工作。出台了《山东省造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25项分阶段逐步加严的流域性、行业性地方法规和标准,取消了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成功举办了4届绿博会,累计引进环保外资6.96亿美元……
查看全文: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202/20120216/news_20120216_1806476.shtml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