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周年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迅速提升发展境界,科学谋划发展定位,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突出重点,统筹联动,一片蔚蓝色经济版图正在山东半岛陆海两域隆起。
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一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我省发展蓝色经济的成绩和风采,特推出两篇报道,敬请关注。
蔚蓝色经济版图隆起山东半岛
以蓝色进行曲为主旋律,以东起日照、西至东营的3000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山东沿海7 城市,正在描绘一幅壮阔的海洋经济新画卷。
这幅画卷的主题,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要求。一年间,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指导意见,大手笔编制完成总体规划纲要和 26个专项规划,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明确了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潍坊、滨州、东营7市 51个县市区,将发展蓝色经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环节,将建设蓝色经济区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掀起了蓝色经济建设的高潮,有效地推动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一年的蓝色历程,提升了发展境界;一年的蓝色历程,拓展了发展空间。
战略思维提升发展境界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谋划、建设中,无论是山东半岛地区6 万多平方公里陆域,还是 16 万平方公里海域,无不彰显“大思集广、谋定而成”的决策轨迹。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九届七次全会,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建设办公室,从体制上强化了对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视和领导。
总书记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光荣使命赋予山东半岛,与山东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科技力量、产业层次、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等条件分不开。全省上下一致认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来说是一个全新机遇,也是一个全新命题。
长期以来,我省对海洋的利用多为近海养殖与捕捞,即使开展海上石油、天然气、黄金矿等资源开采业务,也多限于500 米左右的半深海区域,远逊于发达国家 3000 米以下的深海开发能力,而深海开发被看做是解决陆地资源短缺与替代、新兴战略性产业培植与发展、环境污染改善与治理、生态保护与开发、低碳资源发掘与利用等重大问题的关键,中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为抢占海洋开发主动权,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去年 6月 30 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蓝色经济区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发展重点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并召开系列会议,部署、推动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同时,以“蓝色经济引领未来”为主题,举办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聘请 3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搭建起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和决策保障,为大手笔规划蓝色经济区发展图景提供了强力支撑。
2010年 4 月, 30 多个省直部门历时一年,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 6.4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完成 26 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确定为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6 市以及滨州的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陆域,共涉及51 个县市区;联动区包括规划主体范围之外的省内几大区域。
4月 19日,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报送《规划纲要》,推动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下旬,国务院同意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
“蓝色引擎”拓展发展空间
蓝色是大海之本色,大海,意味着无限发展空间。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认为,总书记提出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对中国拓展未来发展空间意义极为重大。
日照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侯成君告诉记者,在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日照市定位为鲁南临港产业区和精品钢基地,一个精品钢基地吸引了诸多配套产业,去年,日照的钢铁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 亿元;一个鲁南临港产业区,将日照变成了鲁南5 市的出海口,也变成了晋煤南运的下海大通道,日照由此迎来大开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期。
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潍坊北部广袤的盐碱滩上,正在拔起一座滨海新城。潍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岗介绍,北部新城区每天投入1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海油项目、潍柴发动机项目、鸿运石化项目、华能新能源项目、国电新能源项目以及马来西亚最大国企投资的港口建设项目等十几个10 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纷纷进驻,带动北部新城3年扩张为50平方公里,同时,建设50所院校,进驻50万师生,一座极富魅力的滨海新城,已经成为潍坊主城区北进的新载体。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上,山东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 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造船、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环保产业、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旅游、物流、海洋信息产业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
发展空间的拓展,产业培植作用重大。我省提出,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的思路,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实施集中突破,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8 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这8 大产业,体现了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方向,正在“蓝色产业体系”的框架之下,拓展经济区发展新空间。
无垠的海洋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跨越大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带动山东经济融入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记者了解到,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中期设想中,蓬莱到长岛、长岛到旅顺的跨海大通道有望建设;中日韩三方为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度提出建设从韩国仁川到威海的海上轮渡、中韩海底隧道……可以预期,随着海洋空间的无限扩大,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在更广阔、更深远、更持久的层面上,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的建设创造出新的机遇。
统筹联动搭建发展载体
从拓展发展空间、探寻可持续发展要素等重大使命出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3000 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坚持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将7市 51个县市区设定为主体区,与其他市县区组成联动区,互促互动,联动发展,从而实现15 万平方公里陆域与16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统一大布局。
“如此布局首先需要基础设施一体建设。”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承志介绍,虽然滨州市只有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的陆域列入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但滨州的基础设施却按照“一区两翼七大节点”布局,突出滨州距离济南都市圈最近出海口、距离天津滨海新区只有 60 海里的区位优势,以另外5个县和两个高新经济区作为节点,打造滨州蓝色经济区。
近日,海(阳)即(墨)跨海大桥已开始合龙。从过去青(岛)黄(岛)不接,到如今青黄海底隧道贯通,大青岛交通框架基本形成。此外,德龙烟铁路建设、半岛城市城际铁路动工等,标志着半岛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快速走向一体化。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说,立足海陆统筹、综合配套,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优化布局,强化枢纽,完善网络,提升功能,加快构建海陆相连、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市场一体化正走向成熟。目前,在蓝色经济区内正推进三项工程:尽快使“一卡通”在区内各市通用;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程,在区内有关市开展统一资费标准、统一电话区号试点;共同市场建设工程,统一区域内工商印证登记、质量监督、食品安全检查等执法标准,推动形成区域性科技成果、人力资源、商品物流、产权交易、旅游文化等统一市场。
青(岛)日(照)同城,青(岛)潍(坊)一体化进展顺利。日照市提出以接轨青岛、推动“同城发展”为平台,加强与山东半岛各市在海洋经济、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更好地推动海洋资源开发、着力打造共同市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港口、交通、水利、信息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平,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
潍坊加快岸线资源开发,重点推进潍坊港扩建和羊口、下营、滨海三个渔港建设,着力贯通海上运输通道,与青岛全方位对接。
烟台立足战略格局定位,提出 "蓝色通道门户"发展定位,积极融入山东半岛、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推进跨渤海、中日韩战略通道建设,扩大区域、次区域合作,确定作为沟通东北和华东、华中地区,连结中日韩三国的战略节点城市地位,成为面向环渤海和东北亚蓝色通道的重要门户……
面向大海,统筹联动,将山东沿海7市串成一体,共同站在推进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上。
蓝色战略,正引领沿海7市越走越远;蓝色战略,正带动内陆腹地加快转型;蓝色战略,正全面推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科学务实勾勒山东蓝色未来
从战略规划到具体实施,从面上推进到点上突破,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一年间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发展境界的提升、发展空间的拓展,更看到了一项项具体的建设成果。
从黄海之滨到渤海湾畔,从阳光金沙滩到茫茫盐碱滩,席卷山东3000多公里海岸线的蓝色经济建设浪潮,正在把山东带入一个蓝色经济的新时代。
创新动力破解发展难题
发展难题如何破解?创新体制与机制,是必然的选择。
一座座海上新城建起来,一个个防潮大坝修起来。大项目需要大投入,钱从哪里来?潍坊滨海新区到目前已投入 330亿,进区项目130个,投资额突破了1000亿。前期基础设施建设靠政府投入,往后呢?潍坊市委常委、滨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苏立科说,就是靠市场,靠市场这只手这个力量,动员、调动金融市场的资源投入开发。
东营是“ 黄”、“蓝” 融合发展区,既要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要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可谓功能复合,效应叠加。黄蓝皆有,怎样融合?待破之题。
东营市委常委、 常务副市长曹连杰说,东营是黄蓝融合,两区并重。 那么,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蓝色经济区的关系摆好,在高效生态上搞突破,体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对东营至关重要。在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战略中,唯有黄河三角洲定位是高效生态,这本身就富有挑战性,这和蓝色经济的内涵是一样的,二者都是生态经济、环保经济、可持续经济。目前,东营市牢牢把握高效生态和蓝色经济区内涵的定位,在整个区域的发展规划等方面体现这个原则,大力度构筑高效生态和蓝色经济的产业体系。在农业上是搞高效生态农业,在工业上是搞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在第三产业上搞现代服务业。
按照绿色、 生态的要求,全省各地不断创新着建设高效生态蓝色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如生态补偿的机制,节能减排的机制,土地再利用机制等。
5月 22日,青岛。由省委宣传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和大众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蓝色经济大家谈·半岛首届市长论坛”开幕,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要破除传统发展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锋区;破除机制体制性障碍,争当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构建特色海洋产业体系,争当蓝色经济核心区。
据了解,为推动蓝色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省蓝办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围绕财税、投资、土地、海域等方面,正争取国家专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蓝色经济区在金融创新领域先行先试。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整合现有的省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蓝色经济区示范园区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通过市场化运作创设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前来参加首届半岛市长论坛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曙光教授认为,发展蓝色经济,找准“商业模式”非常重要。显而易见的是,要以企业作为主导力量,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 企业需要有自己的商业模式”。他说,“作为政府,应该考虑如何统一海洋开发过程中间的管理和服务问题。”张曙光认为,目前海洋开发的权责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矛盾比较多。他建议,政府在服务上统一,在开发上不可过多干涉。山东半岛的七个城市在海洋开发上可以分分工。可见,机制创新的推动力,还会更加深入和持久。
科技动力引领产业发展
山东半岛的未来支撑是蓝色经济,蓝色经济的支撑是蓝色产业,蓝色产业的支撑则是“蓝色”科技。
放眼全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最大优势是海洋科技。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把沿海七市理解为“地理区位独特、
近海资源丰富、海洋科技领先、产业基础雄厚”。
记者了解到,在海洋产业发展上,整个山东以沿海7 个城市为主,在全国范围内跟广东连续十几年并驾齐驱,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几大新兴产业,像海洋卤水化工产业、 海洋医药产业、 海洋建筑工程产业、海洋仪器装备产业,这些体现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山东在全国领先。
从科技角度看7 市,形成了一个以青岛为海洋科技龙头,以潍坊、东营、滨州为西北域,以烟台、威海、日照为东南域的蓝色半岛科技创新体系。西北域作为新领域,最突出的是卤水化工资源、滩涂资源和油气煤炭资源。作为东南域,面对黄海独一无二的阳光碧海金沙滩,在全国称得上第一的是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所以说这既是一体两域的科技体系,也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体系。
山东海洋科技的张力在勃发。沿海各地正以全球化的视野,区域一体化的布局,瞄准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全力突破,借以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
作为蓝色经济的龙头,青岛立足自身实际,确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或叫“两个四”。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姜波解释,第一个“四”是到2015 年要把青岛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核心区、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第二个“四”,就是到 2020 年,要把青岛打造成为区域性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研发中心以及国际滨海旅游体育中心。
“两个四”的支撑是青岛的科研优势。在战略性的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实现突破,使蓝色经济区真正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密集产业区,成为蓝色经济的特区。
传统渔业大市威海,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自主创新上。“ 小威海,大科技”的形象正在形成。威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熙殿认为,蓝色经济区是不同于海洋经济的一个概念,或者蓝色经济是有别于海洋经济的一个提升性经济,提升性经济的实施需要靠强有力的动力来支撑,需要科技的保障和支撑。威海是外向型城市,但威海在近些年内外并进,全面启动内在的科技驱动。
威海既然最适宜人居,也更适合吸引人才,更适合创业,一些新型科技载体正在形成。去年,国家批准威海成立两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一个是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一个是威高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
特色动力推起浪花朵朵
“暴走”山东海岸,“暴走”蓝色经济区建设第一线,会发现,各地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吹响新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建设大潮中,“ 和而不同”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特色”二字,正演化为各地发展的动力。
谋大事者,谋全局。
依然是作为蓝色经济区的龙头,青岛带头启动现代服务业大扩容、大提升,试图拉长山东的这块短板,摆脱我省服务业长期落后于人的窘境。无论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市南区,还是青岛未来 CBD 所在的市北区,从崂山湾到胶州湾,发展现代服务业均为重中之重。
去年,青岛市南区的服务业增加值为430亿元,占整个GDP 比重达 88% 。借助蓝色经济区建设,下一步将围绕积极引进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三方面的重点,规划建设六大板块:国际航运服务区,百年老街,八大关欧陆风情文化休闲区,国际金融服务区,浮山湾奥帆中心休闲旅游区,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区。
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即墨市定位为青岛的“ 附城” 。 市委常委、 常务副市长郑德雁告诉记者,即墨正按照“宜港则港、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宜工则工”的原则,合理有序开发海洋资源。即墨发挥港口、岸线、滩涂、岛屿等资源优势,先后引进建设了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扬帆船舶制造等重点项目,带动高端旅游、科研教育、船舶制造等产业。其中,总投资 46 亿元的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城项目,建设五星级酒店、海洋温泉中心、大型梦幻演艺中心、风情商业街及海鲜大世界等,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每年可接待海内外游客280 万人次,成为集海洋温泉休闲度假、国际会议接待、大型演艺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城。
走南看北,荣成的现代海洋渔业等六大海洋产业,海阳的核电项目,东营的 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胶州的少海新城……还有诸城、青州等,51个前沿县市区,已经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51台强力发动机、51个主战场、51朵浪花。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和制约蓝色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用创新的举措整合各种资源、集聚生产要素,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市场、开辟发展空间,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
从省级层面,依托全省资源要素,围绕海洋优势产业培育工程、示范园区培育工程、海洋科技支撑引领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等四大工程,省蓝办筛选了100个重点园区和322个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加以推进,力争尽快取得成效。这将是蓝色经济区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东蓝色经济区建设一年来的历程,让我们看到蓝色战略的价值和蓝色经济的未来……查看全文:http://www.sdlb.gov.cn/art/2010/6/2/art_531_16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