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助推威海工业新区全域一体发展
■编者按
坚持把工业作为立区之本,坚持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今年以来,工业新区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攻坚破难,扎实工作,转型跨越步伐有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8月9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与会人员深入工业新区实地观摩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面向未来,工业新区确定:突出工业特色,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强化精品意识,全力打造产城互动发展示范区;推进和谐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化幸福威海先行区。
八月的工业新区大地,到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无论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还是在机声轰鸣的企业车间,项目建设硕果累累,竞相发展景象动人。一个个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共同奏响了经济转型跨越的宏伟乐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产业项目强势崛起,蓄势着未来发展的力量;一大批骨干企业加速膨胀,挺起工业振兴的脊梁。
今年以来,在“转调创”的热潮中,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的“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这一宏伟蓝图指引下,工业新区以转型跨越为动力,坚持择商选资、招大引强,下大力气招大项目、引好项目、建优质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利税、利润同比均增长20%以上,实际到账外资同比增长1.26倍。
产业崛起
凸显工业核心地位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经济发展目标:经济指标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实现转型发展。
工业新区一班人深刻认识到:坚持产业强区,推动工业振兴———这是工业新区科学发展的必由路径。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今年以来,工业新区迈着激情创业、跨越发展的脚步,大力开展择商选资引项目,狠抓项目建设促发展,加快企业“转调创”步伐,持续不断推动经济转型跨越。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工业新区反复强调产业强区和项目建设的战略意义,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有质量、有效益的项目,能发展多快就多快;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无污染的项目,都要千方百计引进来、服务好、跟踪好。下转第3版
新区各部门积极履行职能,围绕项目建设开展系列监督、调研等活动,力促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一个个重点项目彰显着工业新区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雄心壮志,描绘出转型跨越的壮美画卷。
一批以现代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项目,正在成为全区产业强市的排头兵。其中投资2400万美元建设的海创精密模具项目,主要致力于精密模具及第六代环保汽车内饰件的开发与制造,产品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主要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
一批符合国家政策、拉动作用强、综合效益好的重大产业项目正全力推进。集全系列特种机械等整机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山东纳科重工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进展迅猛,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它主要生产各类挖掘机、装载机及特种机械。
一批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成果转化、膨胀企业规模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正快速推进。作为新区乃至威海外资企业快投产、快增资的一个代表,豪雅光电科技项目第一条生产线从动工到投入生产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比计划提前了一年时间,而随着整体项目的超前推进,企业全部投资3亿美元将在3年内完成达产,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突出以企业为中心的研发平台建设,坚持项目建设与研发平台同步推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总投资6亿元的三角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是国内轮胎行业最高级别的科技创新平台,依托该中心,三角集团将加紧研制以低、扁、平、滑轮胎为代表的高精尖产品,争取尽快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升民族轮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民生为本
城乡共沐和谐新风
一条条通往乡村的柏油路平坦整洁,粉刷一新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红花绿树间,村子里的文化大院里飘荡着人们爽朗的笑声,中心区崛起一座座极具现代气息的城市建筑……推进发展与改善民生良性互动,成为工业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
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加大民生项目建设,不仅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落脚点。
在进一步突出工业在结构调整中的核心地位的同时,工业新区结合一体化发展框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项目加快推进。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百姓看在眼中,乐在心里。
草庙子镇草庙子河、汪疃镇于家英河等河道治理改造后,清水潺潺,白鹭起舞,两岸繁花绿树,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疏浚排涝能力,美化了区域形象。
随着“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运行模式的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彻底走出“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和谐发展。
在新建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欢歌笑语不断的文化大院,在方便就医的社区医院……变化让人民群众心中洋溢着无限幸福。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和煦阳光普照在每个人身上。草庙子镇投资13万元,成立了镇级数字管控中心,对全镇6个农村新型社区进行远程监控,建立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置问题、解决问题机制,人民群众安全感大大增强。
文化教育事业得以优先发展,改建扩建了中世韩国际学校、高等职业技校、man山九年一贯制学校,威海十四中教学楼、塑胶操场、草庙子镇中心幼儿园竣工投入使用,完成10个农村文化大院完善提升工作,按照“一村一月一场”的目标放映电影1000余场……
新区医院、汪疃医院病房大楼等一大批民生工程的建设,推动新区公共服务不断上档升级,既增加了百姓福祉,又优化了新区投资环境。
伴随着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城区风貌明显优化,农村环境显著改善,难点顽症得到治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互动共促
全力打造工业新城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依托。
工业新区位于全市“两轴支撑”向南延伸一轴的中心节点位置和全市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地带,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城市化水平还相对偏低,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气、商气的集聚,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
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工业新区树立“产城互动发展”的理念,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产业强市、项目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今年以来,工业新区累计投资4.2亿元,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围绕路网建设,实施了303省道、南京路、福州路等路网建设工程,新建或整修道路60公里,进一步拉开了路网框架,推动了三镇加速对接融合,促进了区域一体化发展;围绕供电管网建设,铺设各类管线50多公里,进一步完善了市政配套功能,保障了企业用电需求;围绕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了部分路段绿化景观改造,新增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环境。
在致力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工业新区积极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对部分园中村按照“撤村并点、多村并建”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型社区,坚决取消多层楼房,全部规划为小高层、高层建筑,着力打造集居住、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商业中心,逐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建筑面积均超过10万平方米的徐家沟和林泉两个社区正在加紧施工,明年下半年交付使用。
为尽快建成新区的主城区,工业新区在倾力打造集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商务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中心行政商务区的同时,切实加快中心区草庙子镇驻地及周边村的拆迁并建步伐,围绕镇区和草庙子河,尽快打造集生态居住、餐饮购物和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核心商业居住区;借助温泉、湿地等自然资源,计划在南部建成集休闲旅游、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区,以尽快完善新区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围绕服务一体发展,工业新区还提出,抓住江家寨立交桥全面开通的机遇,加快青威线两侧的规划建设,改造升级各项配套设施,尽快打造一条连接中心市区和文登城区的城市景观和产业走廊,同时积极推动202省道新区段南延、汪羊线等骨干路网建设,加快与周边市区对接……
查看全文:http://www.qdlsjj.com/news/view.php?id=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