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洋把脉把健康的海洋交给福建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7:00:59 

我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于陆域面积。茫茫大海,我们的这片蓝色家园健康吗?她会不会出现“头疼脑热”之类的健康问题呢?

打开省海洋与渔业厅网站,可以看到《福建沿海赤潮发生条件预测》与《福建省主要江河入海口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我们可以从这里了解海洋的健康状况。

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承担着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两项职能。为了把健康的海洋交给福建这个神圣使命,他们正默默地努力着。

“为海洋把脉”

海是流动着的,又汇聚许多陆地径流,许多因素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陆源入海排污口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

2004年起,福建率先在全国开展排污口监测,每年选择70个左右重点陆源入海排污口开展邻近海域环境监测监管,开展70个重点涉海工程施工和营运期海洋环境保护跟踪监测管理,以海湾为单元对全省13个重点海湾定期开展全方位、高频率、多要素的海洋环境趋势性综合监测,还开展了11条江河入海口、3个海水增养殖

区、15个海洋保护区、11个海水浴场和4个赤潮监控区等监测工作,有效监控陆源污染物入海和重点区域环境变化情况。

2008年起,每晚在省电视台综合频道播报全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及时向政府和社会公众发布海洋环境状况,服务管理决策,指导生产生活。

目前,我省开展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共有5大类22项,共布设监测站位2200多个,监测水文气象、水质、沉积物、海洋生态、生物体等6类介质,年获取数据近8万组。

“与赤潮赛跑”

夏季,我们不时看到关于赤潮的报道,有的人觉得它很美,有的人为之恐惧。其实,它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海区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爆发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

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省沿海共发生赤潮192起,其中有毒赤潮32起,约占总赤潮发生次

数的17%,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5-6月份,发生海域主要集中在三沙湾、闽江口、平潭近岸、厦门沿岸等海域。影响面积最大的2010年上千平方公里的东海原甲藻赤潮及危害最严重的2012年10起并发的有毒米氏凯伦藻赤潮,在有效的监测监视之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

2002年,我省在主要赤潮发生海域设置了4个赤潮监控区,进行赤潮定点定时监测。今年我省扩大监视监测范围,在原有4个赤潮监控区的基础上增加了福州、莆田重点养殖区的赤潮监测。此外,还增加了赤潮监测频率,在赤潮高发期,对上述海域进行监视监测,并发布《赤潮周报》,通报监测海域的浮游生物及水质状况。

“紧急化验”

随着人类海上活动和海洋突发事故的增多,海洋污染随之而来。海洋环境的污染会使水中的溶解氧降低,海洋生物新陈代谢减缓,甚至死亡。溢油事故也会使大片海水被油膜覆盖,严

重影响渔业生产与水产品的品质。

2012年,历时3个月的新加坡籍集装箱船“巴莱里”触礁搁浅事故应急监测工作中,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技术人员每天持续6小时以上的海上监视监测,持续加班188天,承担了65批次1000多个样品的检测,提交应急检测数据5978个,编发监视监测报告65期,这在东海区尚属首例。

近年来,该中心还承担了10余起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调查任务,在宁德闽江流域水口水域大面积死鱼事件等社会影响较大、群众关注度高的污染事故和应急事件调查中,为政府及时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让老百姓吃得更放心”

我省的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二,水产品已成了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水产品,源头的监管是关键。

按照我省大宗水产养殖以及大众消费情况,将大黄鱼、鲈鱼、鲍、青蟹、对虾、海参、鲢鱼等列入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并开展监测,进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氯霉素、孔雀石绿、己烯雌酚等禁用药物检验,并将检验结果登入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消费者购买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产品,通过产品上查询码可获得该产品的来源以及检验结果,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我省水产品生产分散,监督检查点多面广,加上基层检测机构检测设备和检测场所简陋、检测能力和检测队伍薄弱,难以承担日常监督检测任务,给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一定困难。推广快速检测技术迫在眉睫。

2012年10月起,通过多次下基层调查研究,我省为部分市(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配备了21台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设备及检测试剂盒……
查看全文:http://ocean.china.com.cn/2013-08/07/content_29646415.htm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