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基础,它提供了人类绝大多数生活与生产资料。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社会发展基石,保护人类自身。科学家们详细描述,登记在册的物种已有160万个,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物种,尚待发现。尤其是占地球面积最大的海洋,由于调查手段制约,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滞后于陆地表面。我国85%自然保护区在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重点历来放在西部陆域。而对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南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则相对薄弱。南海有我国最为丰富海洋生态系统、海南岛沿岸有红树林生态系统、海草床生态系统、沿岸珊瑚礁生态系统、河口三角洲生态系统、古泻湖生态系统、岩岸岩礁生态系统,沙(泥)滩生态系统等。南海中部有远海珊瑚礁—现代泻湖生态系统、暗沙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深海槽生态系统等。各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但由于人类生活与经济活动十分频繁,海洋生态系统也受到人为扰动,生物栖息地被挤压或受污染,生物多样性均受不同程度损害而减少。如海草床生态系统遭破坏,其标志性物种儒艮(俗称美人鱼)经多次调查已经绝灭;海马、海龙、中国鲎等物种呈现濒危。红树林生态系统也遭受巨大破坏,面积锐减。
三沙市所管辖的西南中沙群岛有我国唯一的远海珊瑚礁—现代泻湖生态系统,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海区,其丰富程度接近于陆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远海珊瑚礁—现代泻湖生态系统为许许多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隐蔽所、产卵场、索饵场,是海洋生物物种基因库,海洋天然药物资源库。有许多需要保护的濒危物种,如绿海龟、棱皮龟、玳瑁、砗磲、鹦鹉螺、冠螺、虎斑宝贝、大珠母贝、红珊瑚等。但在过去的30多年间,由于南海周边国家非法蚕食侵占南沙岛礁,非法侵入相关海域,采用炸鱼、电鱼、毒鱼以及违规网具开展掠夺式捕捞作业,严重破坏了南海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必须指出,我国驻岛渔民在西沙群岛海域的过渡捕捞,包括长棘海星天敌法螺被大量捕捉,供贝类工艺品销售,导致长棘海星大量繁殖,啃食珊瑚虫;造成生态系统生物链断裂,珊瑚礁大量白化死亡,危及珊瑚礁生态系统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正常发育。另外渔民为盗取古代瓷器采用野蛮方法采挖珊瑚礁丛的古代沉船,海底珊瑚骨架碎裂,形同废墟,原生性完整性受到严重摧残,生物多样性资源大为减少。万物相依又相争的关系,编织成生物多样性的食物链网。一个物种的消失将会造成食物链断裂,殃及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发育。
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颁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列出海洋与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中,提到“西沙、中沙和南沙珊瑚礁分布区”。但对这片20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南海,也仅仅泛泛一提,没有列出具体应该保护那种濒危物种,更没有具体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项目。截止2012年三沙市广阔海域范围内,仍没有一座国家级综合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也没有国家专项海洋自然保护区。只有一座海南省级西南中沙自然保护区,海域保护240万公顷,保护对象绿海龟、玳瑁、虎斑宝贝等。由于管辖海域面积过大,保护层级低,机构不健全,经费投入匮乏;加之区域周边政治环境敏感,管护力度不大,省级自然保护区长期形同虚设,影响三沙市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沙市珊瑚礁—现代泻湖生态系统本底具强烈的奇特性、珍稀性与观赏性,有很高的经济、科研、旅游价值。因而保护与修复珊瑚礁—现代泻湖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成为维护三沙市岛礁与海域主权一样重要的紧迫任务。
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通过“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路径来实现。其中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就是要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提供雄厚物质基础。所以说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发育,是确保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前提,舍此发展海洋经济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持续。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但由于人口居世界第一,是全球社会经济活动规模最大,频度烈度广度最大的国家,造成对黄色陆域国土与蓝色海洋国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冲击与压力。《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151个在中国,约占总数1/4。其中海洋生物砗磲贝被列为“公约”濒危保护物种,也是我国重点保护水生动物。砗磲贝是我国南海珊瑚礁—现代泻湖生态系统中的标志性物种……
查看全文:http://ocean.china.com.cn/2013-04/10/content_28503550.htm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