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臭氧洞敲响环保警钟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27:13 

从中山站出发,沿着崎岖不平的陡阶小路走300米左右,36岁的李德林来到了位于岸礁上的南极臭氧栋和大气成分监测站。在站内狭小的工作空间里,他仔细检查观测仪器运行情况,并严格按照规范和工作流程进行观测、记录各气象要素,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和数据获取。

作为越冬队员,来自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李德林在未来17个月里,将以观测站为家,守护在南极这片冻土上,连续开展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温室气体监测、臭氧总量观测、大气气溶胶采样等工作。

中山站的年最低气温为零下36摄氏度,受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全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多达174天。尽管如此,李德林与另一位同事都会每天轮换着进行取样和观测工作,定时定点,从不间断。

观测工作较为繁复。按照计划安排,李德林要仔细检查观测数据,按规定录入计算机进行备份和初审。另外,每月还要按时完成资料向国内的报送,定时编制月报表和年报表。由于采集资料的数据量太大,仅表格就要制作并填写12份。面对重复而枯燥的观测工作,李德林语气平静:“观测工作就是这样,早都已经习惯了。”

臭氧总量监测也是李德林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保障臭氧观测仪器正常运转,李德林每天都要根据空气湿度情况来更换臭氧仪的干燥剂,还要不定时对仪器进行巡视和清洁,保持仪器表面和观测窗口的洁净。在南极寒冷的冬季,他还要给仪器穿上防护罩,并根据仪器运行情况更换老化的汞灯、标准灯。

近年来,南极上空形成的臭氧空洞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担忧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观测数据显示,中山站近20余年的大气臭氧总量与全球臭氧变化一样,呈明显下降趋势。“臭氧层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即使目前人类不再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臭氧层也至少需要50年才有可能恢复……
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0306/84989.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