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蓝色跨越助推青岛海洋经济逆势上扬
蓝色产业发展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青岛市牢牢把握“蓝色、高端、新兴”的发展方向,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等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高端产业,形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据统计,青岛水产养殖的总产量、生物医药产值、卤水化工产业产值、海洋工程技术产业产值和海藻化工产业产值均稳居全国第一,且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全市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665亿元,同比增长5.67%,涉海材料制造、养殖业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772亿元,同比增长16.2%,海洋船舶工业及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929亿元,同比增长19.11%。最新统计显示,青岛市今年前三季度海洋经济同比增长近20%。
千万平米孵化器建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到2015年,青岛市各类孵化器孵化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青岛市市里直接抓的1000万平方米,包括蓝色硅谷核心区在内,在海洋生物医药、深海探测等涉蓝领域建设400万平方米孵化器;西海岸经济新区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建设300万平方米孵化器;青岛高新区在软件服务业、高端制造等领域重点建设200万平方米孵化器;崂山区在云计算、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建设100万平方米孵化器……
这是《青岛市孵化器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6)》确定的发展目标。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姜波说,青岛市十分重视孵化器经济建设,把科技孵化器作为推动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抓手、科技资源整合的公共平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基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早在1993年,青岛市在崂山区建立了第一家国家级孵化器,到2011年底,全市已建各类孵化器35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达到8家,经科技部认定孵化面积30.59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75家,就业岗位15530个。
为扶持和鼓励孵化器发展,青岛市先后出台了《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明确6大领域22个产业的建设方向和规划布局,提出多项促进孵化器发展的政策和法规,青岛各区市也制定了相应扶持政策。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开工项目48个,完成投资38.7亿元,开工131万平方米,完成103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15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加快大飞机无杆牵引车的研发、进行豪华邮轮设计和生产、引进智能工业机器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下,青岛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记者从青岛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中看到,到2015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青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超过2200亿元,实现增加值约55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5%。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艾天基智能科技项目、华润电力风能项目、宜德海浪发电设备、东丽医疗制造项目等一批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青岛。
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全市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青岛市印发《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特色园区发展规划》,制定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规划以及建设32个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引进抗体药物、华大基因等项目落地,培育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组建23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海尔国家智能数字家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完成10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申报工作,各级创新型企业总数达212家。
“科技惠民”工程推动农业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
十年来,青岛市遵循“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围绕百姓关心的热点民生问题,实施“科技惠民”工程,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生活。
多措并举优化全市生态环境,推介发布了100项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青啤等5企业获国家批复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组织指导黄岛区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圆满完成世园会2000平米科技展园的招展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一体化建设等“五个一体化”建设目标,组织调研起草大沽河流域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规划,并积极推进科技部与省、市政府三方共建协议签署工作。
围绕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组织开展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研究,实施种业工程等专项计划,其中,旱地高产小麦新品种“青麦7号”示范推广等11个项目获得资金支持660万元。提升全市医疗科研服务水平,“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等项目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