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可持续“绿色增长”面临考验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发布时间:2015-05-20 17:52:25 

专家认为,我国海洋经济实现总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兼顾,走出一条“绿色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但仍面临考验。

“蓝色经济”需“绿色增长”

进入“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出炉,我国的海洋经济布局逐渐清晰。

据了解,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不到1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57万亿元。

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是我国发展海洋事业、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政府将从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11上旬,“2012厦门国际海洋周”举行。在“2012厦门国际海洋论坛”上,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表示,中国要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大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蓝色经济区。要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重点加强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等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撑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规划多雷同

有专家对海洋经济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开发模式提出警告。

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彭本荣说,他研究了一些地方的海洋经济规划,产业的雷同现象突出。从目前全国总体情况看,产业园区的雷同、临港临海产业同质化问题较突出。

有专家指出,如果都按目前规划发展,未来沿海地区产业将雷同,由此带来的恶性竞争不可避免。

以本是“小众产业”的游艇业为例,福建省规划了厦门湾和东山湾集中区、湄洲湾和泉州湾集中区、闽江口集中区和三都澳集中区,沿海地市几乎都上游艇业。

有专家认为,虽然目前各地发展海洋经济的积极性很高,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其中不乏“亮点”,但从各地发展整体来看,仍是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耗能产业少。产业雷同、新兴产业偏少,一定程度源自“重总量、轻质量”的发展理念。

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将长期面临三大矛盾: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区域间产业合理布局与产业类型同构的矛盾;海洋经济总量的增加和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矛盾。

坚持“原则”实现“统筹”

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说,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大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但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仍需要政策的有效调控,科学规划和加强管理,要坚持五项原则:

一是陆海统筹联动发展。要协调海洋开发活动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着力推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是结构调整优化发展。要强调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

三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加快海洋经济循环发展,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进海洋产业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不断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注重海洋人才的培养。改革和创新海洋管理体制,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是国际视角开放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双边多边合作,加强海洋经济对外开放程度。

王殿昌建议,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同时,要实现五个统筹:

一是统筹近海资源利用与深远海空间的扩展,实现向陆和向海的两翼发展。

二是统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避免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聚集沿海,避免产业同构带来的恶性竞争。区域间要错位发展,扬长避短,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培育区域发展优势,保障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统筹海洋经济总量增长与质量提升。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与布局的调整,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的总量和质量。

四是统筹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港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

五是统筹海洋经济活动的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沿海地区发展对海洋空间资源、岸线资源、旅游资源等的需求日益加大,要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