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象山海洋渔业扬帆“蓝色经济”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7-03 10:18:16 

连日来,在齐心活鲜水产专业合作社的自备码头上,数艘洋地运销船正将透骨新鲜的螃蟹、鲳鱼等海货,装车运往全国各大城市。近年来,齐心活鲜水产专业合作社利用运销船直接在洋面上补给渔船、收购活鲜,建立了渔场——收购——运输——市场的渔业产业链,真正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这是我县发展现代渔业的一个缩影。10年来,从近海打鱼到远洋捕捞,从海里撒网到现代化设施养殖,从粗放型捕捞养殖到水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全国第一个无人岛的公开拍卖……我县积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实践海域使用管理,渔业发展和海洋管理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海洋捕捞是我县渔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十年来我县本着保护资源、调整结构、拓展远洋的目标,深入推进捕捞作业结构调整,截至目前,全县已拥有机动渔船4196艘,外海捕捞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并有大马力洋地运销船数十艘,形成了捕、运、加为一体的产业格局。去年7月,随着我县首支远洋渔业船队开赴北太平洋海域开展鱿钓作业,象山渔业进入了从单纯近海捕捞向近海与远洋并重发展的远洋时代,形成了内外并举的运作模式。

水产养殖业异军突起,迈入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资源型向设施型、速度型向效益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转变的产业发展快车道。本世纪初以来,我县推进渔业捕、养、加并举格局,建成8个农业部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3个现代设施渔业基地、6个宁波市农业产业化基地、11个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发展设施渔业8035亩,建设标准化池塘3万亩,全县养殖面积达20.5万亩,形成了以梭子蟹、大黄鱼、紫菜、南美白对虾等四大龙型产业为主导的养殖格局。2011年全县水产品总量达59.5万吨,列全国前五位,其中海洋捕捞产量46.5万吨,水产养殖13万吨,渔业总产出52.6亿元,比2002年增加69.7%。

单一的捕鱼、卖鱼效益难以得到保障,象山渔民便把目光投向了流通、加工及营销等环节,编织延长蓝色产业链。10年间,我县发展集生产、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水产龙头企业52家,其中通过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认证企业16家;创建了象山港花岙岛八排门鸭嘴头等24个有影响力的商标,注册象山梭子蟹象山大黄鱼象山紫菜南田泥螺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获中国梭子蟹之乡中国海鲜之都 荣誉称号,象山海鲜在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现代渔业保障体系是我县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10年间,我县渔业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累计投资总额超过4亿元,形成了以石浦中心渔港、鹤浦国家一级渔港为中心,石浦东门渔港等二级渔港为支撑,高塘金高椅渔港等三级渔港为基础的渔港布局结构。建成了国内首个集信息指挥、渔民安全转移保障、航标气象安全辅助于一体的渔业船舶防台避风专用锚地、全国一流的智能型县级海岸带管理中心、亚洲最大的符合HACCP规范和管理要求的新中国水产城等。渔船安全救助(指挥)信息与动态管理系统和县渔港渔船安全救助信息中心的建成,以及AIS避碰船载终端设备、北斗卫星信息终端设备的安装,为我县渔业安全生产和科学发展撑起了保护伞

海洋渔业生态环保建设步伐加快。10年间,我县始终秉承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海洋开发和保护理念,促进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双赢,先后组织了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组建了全省第一支赤潮监视志愿者队伍,发起了中国海洋论坛专题活动,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两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县。为了破解土地制约难题,我县积极创新海域使用、管理模式,成功实施了大目湾新城建设海域直通车工作、全国首个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证颁发、象山大羊屿岛全国首个无人岛公开拍卖,开启了我国依法护海护岛的新篇章。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浩瀚大海,蓝潮澎湃,海洋开发已成为我县获取新兴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跨越的蓝色引擎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