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梦圆——访十八大代表、“蛟龙”号潜航员付文韬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57:22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于11月8日召开,作为海洋人的代表,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任职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员付文韬以及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大洋一号”船首位女首席科学家韩喜球,也将带着海洋人的嘱托出席党的十八大。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基层代表的工作,本报特推出“十八大代表风采录”报道。

■本报记者 王 晶

北京时间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下潜7062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我国在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实现了中华儿女“下五洋捉鳖”的夙愿。

作为“蛟龙”号下潜至7062米的主驾驶——潜航员付文韬,成功征服了地球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成为我国下潜最深的人。不仅如此,几年中,他先后下潜19次,11次担任主驾驶,向祖国的海洋事业交出了优秀答卷。在前不久召开的2012年中央国家机关党代表会议上,凭借优异的工作表现,他成功当选了党的十八大代表。面对着接踵而来的荣誉,付文韬说:“当选十八大党代表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整个海试团队的集体荣誉”,“我要以自己的行动为祖国争光,为祖国的海洋事业添彩。”

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

虽然7000米级海试成功已过去一段时间,但在一次次海试、一个个激动人心的下潜数字背后,仍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第一次海试前,没有人知道结果是什么,我们连水下救助的经验和设备都没有。”付文韬回忆道。2009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中国载人深潜踏上了充满曲折艰难的1000米级海试之路。

每个阶段对海试队来说都是一座大山。“如果没有50米,就不会有后来的1000米、5000米,乃至7000米。一旦失败,这项事业就将遭受重创。当时的我们只能用8个字来表述:没有经验、无章可循。记得2011年进行5000米级海试时,海试区的天气一反常态,异常恶劣,五六级大风常刮不止。”付文韬说,当时下潜共进行了5次,有4次下潜时的海况在4级左右。

在第43次深潜返航途中,突遇暴雨滂沱,海面掀起大浪。大雨过后,大雾阻挡着人们的视线,“向阳红09”试验母船难以发现深入海底的“蛟龙”号。“当时如果再拖延半小时,天黑下来,寻找潜水器就更加困难。我作为‘蛟龙’号的主驾驶,和另外两名潜航员一起,正在漆黑的海底,忍受着海水剧烈的颠簸。那时没有绝望的念头,想到的是整个海试队所做的努力,想到站在我们身后的亿万人民,想到我们肩上扛着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不能倒下。”在危急关头,付文韬一边稳定队友的情绪,一边沉着冷静地操作,他将潜水器的灯光全部射向天空,终于使母船及时搜寻到潜水器,确保了“蛟龙”号安全返航。

与海争锋砥砺前行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选择了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研制之路,这条路能研制出载人潜水器,同时也能培养和锻炼一批人才,还能带动一大批与之相关的技术。“这条路注定了海试过程充满艰辛。我们白手起家,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坎儿,但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多艰难的关口,我们都挺过来了。”付文韬告诉记者。

潜航员的训练既艰苦又严苛——漆黑的海底充满无数的可能性和无法预知的危险,狭小拥挤的空间,阴冷潮湿的环境,是对潜航员身心的双重考验。从潜航员学员到试航员,付文韬接受了长达两年半的训练,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设备检查维护、机械手操作、模拟驾驶等内容。除此之外,还接受了像宇航员一样严格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训练和监测。

潜航员海试训练中潜水器下潜上浮,为了节约电力,要关闭舱外照明灯,四周一片漆黑。舱内温度随之下降上升,温差二十几摄氏度……每一个深潜员都要经历这样的训练,才会开始正式的海试。

“光训练如何使用机械手臂,我们就训练了一周。从最初抓大件物品,到后来向一个如瓶口大小的管子里倒水……这项训练虽然有些乏味,但我们必须掌握,因为到海底取样,可能会有更小、更细、更难抓的东西。在海底,由于水下的视线会有折射,在操作上就有些偏差。这些都是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慢慢适应的。”付文韬回忆说。

从下潜、坐底到上浮,14个小时对潜航员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极限的考验。为了更快符合一名潜航员的标准,付文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为了提升操控水平,付文韬有意识地加大训练难度,在相对宽阔的水池中,手动驾驶“蛟龙”号驶入和退出相对狭窄的船坞。虽然也发生过潜水器尾翼擦到船坞内侧等小意外,但操控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夏天,付文韬以试航员的身份参加了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出色完成了任务。当现场测评专家组给予了“两名受训潜航员具备独立驾驶潜水器的能力,可转为正式潜航员”的测评意见时,付文韬流下了眼泪。

自古忠孝难两全为国争光报父母

1983年,付文韬出生在湖南岳阳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父母靠务农供4个孩子上学,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由于常年在海上工作,付文韬无法守在父母身边尽孝。

在参加3000米级海试期间,付文韬突然接到父亲病重、生命垂危的消息,领导批准他紧急赶回湖南岳阳老家。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看到昏迷的父亲,他悲痛万分。但任务在身,他很快踏上了3000米级海试的征程。“我深深明白一个道理,为国争光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报答。”

“是党员就要终生为党分忧、终生为民解难。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任务变了,但党的根本宗旨丝毫没变。每一名党员若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奉献,孜孜不倦为人民谋利益,党的事业就会不惧任何风雨,就一定会谱写出更加壮丽的诗篇。”付文韬说。

英雄的海试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浩瀚的三大洋上飘扬。中国海洋人用智慧和汗水凝聚的载人深潜精神,镌刻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

对于未来,付文韬满怀信心地说:“‘中国道路’风风雨雨走过了几十年。载人深潜试验的成功,是国家强盛、科技进步结出的硕果。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道路’坚定地走下去,科技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强盛。今后,这条路还会很长,也不会一帆风顺,但前途光明,可期可盼。中国人实现梦想的脚步不可阻挡!中华民族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