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垦利:蓝黄融合海陆一体 齐绘和美新画卷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7:58:17 

依黄河而纳百川,望渤海而怀天下。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汇聚九曲神州的沧桑与辉煌,在河海之滨造就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垦利。

黄河尾闾 渤海之滨 新淤地上升明珠

万里黄河在山东垦利入海,形成了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典型、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黄河三角洲也因此成为联合国环境保护署重点保护的全球13处湿地之一。

这里有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区内有野生陆地和海洋生物千余种,野生植物300多种,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河海交汇、芦花夕照、晚秋红野以及1.4万公顷槐林、万顷柳林、数万公顷芦苇荡野趣天成。

垦利濒临渤海,海岸线长142.78公里。黄河入海口附近盛产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刀鱼、黄河口海参、梭子蟹等名优水产品,是东方大对虾的故乡,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的美誉。目前该县黄河口大闸蟹增养殖面积达到40万亩,黄河口大闸蟹被列入“山东省十大渔业品牌”之一,成功入选“中国十大名蟹”。垦利县还实现了滩涂高效生态养殖海参的破题,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单片滩涂养殖基地之一。

垦利还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2000公顷左右,是中国“生长”土地最快的地方之一。

黄蓝融合 海陆一体 最前沿间谋跨越

黄蓝战略在这里叠加。垦利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主战场的最前沿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区域,在机遇和考验面前,垦利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发出全面动员——各项工作将按照牢牢锁定建设黄蓝经济示范区、跨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一个目标”,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战略”,民生改善新突破、生态建设新突破、改革开放新突破、社会管理新突破“四大突破”的思路依次展开,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经济跨越、黄蓝示范、幸福领先。

“东部海洋产业区、中部新型工业区和西部现代服务区”,在深入思考、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垦利县制定了黄蓝经济区融合发展规划。东部,以黄河口现代渔业区为支撑,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洋科技等海洋产业,打造东部沿海重要的海洋产业聚集区;中部,以县经济开发区和胜坨精细化工园为主体,突出壮大高端装备、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打造高端化产业聚集区;西部,以东营西郊现代服务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贸易、现代物流业,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系列配套政策不断跟进,推动产业向“三区”积聚,项目向“三区”集中,一个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主体产业区呼之欲出。

垦利因河而生,黄河横贯垦利130公里,两岸土质肥沃,植被良好、环境优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得天独厚。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龙头,以沿黄大堤为轴线,以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为重点,垦利县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建设,着力打造130公里的沿黄生态产业带。目前,这个县逐步培育起了渔业、畜牧、棉花三大优势产业,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1个,今年1-6月份,累计接待游客89.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3亿元,促进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黄蓝融合,生态先行。垦利县把发展生态、保护生态放在第一位,提出了建设“现代化黄河口生态新城”的目标。在经济发展上,高效与生态并举,引进项目、建设项目不符合环保要求、不利于生态建设的项目即使再大也不引进。在城市建设上,把握“同城化”发展趋势,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2012年重点实施了广电中心、环境监测中心等总投资84.6亿元的33项城建重点工程。金湖银河、兴隆生态林场等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县城植物园和街心公园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建成了东营西郊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厂,对城区36家化工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城区绿地面积达到752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5%,昔日盐碱不毛之地,今朝正变身绿色生态长廊。

息壤为宣 民生点墨 生态城中绘和谐

垦利县以水系为依托建设生态廊道,以道路为骨架延展生态网络,将黄河、湿地等外围生态背景渗透到城区的每个角落,努力体现城市宜居、生态特征,打造“人在画中游”的城建蒙太奇。

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垦利县连续3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村庄街道改造提升,全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956公里;投资6800万元实施了275个村的电气化县建设工程;投资3000万元实施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实现了村庄全覆盖;大力实施“三网”绿化工程,累计投资5.3亿元,高标准绿化路域462公里、水系79公里、村庄155个,造林8.7万亩,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2.5%,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多种文化在这里融合。垦利是个典型的移民县,居民来自全国11个省、109个县。移民文化、红色文化与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融合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文化。文化大融合正日益转化为垦利的品牌优势,让垦利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高奏经济最强音 齐绘和美新画卷

垦利县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融为一体,加快推进黄蓝经济示范区建设,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经济和民生相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

紧抓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垦利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工作基调,充分发挥黄河口独特生态优势、蓝色海洋资源优势,打造具有高效生态特色的现代农业、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新型工业、具有支撑带动效应的现代服务业,力推县域经济跨越转型发展,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创建黄河口特色农产品品牌42个;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73亿元,利税172亿元;积极构建“一核心、两线、三区”的大旅游格局,2011年,共接待游客11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59亿。

大项目建设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垦利县把2012年确定为“项目提升年”,确定了500万支/年汽车制动器总成等总投资410亿元的102个重点项目。

同时,垦利县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快建设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和美幸福新垦利。

今年,垦利县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争一流、为民服务树形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掀起了新一轮大跨越、大发展的热潮。

打造经济增长极 提升发展软实力

垦利县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为总目标,全力建设黄蓝经济示范区、和美幸福新垦利,力促在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率先突破。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该县实现生产总值75.1亿元,同比增长17.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增长27.8%。今年6月16日,以“聚黄河华滩、享花海胜景”为主题的好客山东——2012中国·垦利黄河华滩万亩葵园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展现向阳花海与黄河交相辉映的壮观景象。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实力是关键。垦利县以奋力跨入全省强县行列为奋斗目标,不断加快转调步伐,抓住东营被列为国家农业示范区的机遇,加快30万亩黄河口现代渔业区深度开发,加强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合作,建设一批现代渔业、畜牧业、特色种植业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把垦利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提升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板块,加快推进胜通PET光学膜、凯尔海洋功能性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项目,县经济开发区力争用3-5年时间跨入全省先进开发区行列,胜坨精细化工园3年内建成千亿高端产业园区;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东营西郊省重点服务业园区为主要平台,突出发展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引进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态,打造服务业经济增长极。

垦利县整合提升黄河文化、石油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生态文化,倾情打造具有垦利特质的黄河口文化品牌,积极推进黄河口文化旅游节等知名文化节庆品牌建设,增强发展软实力。

环境就是吸引力、竞争力。垦利县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文明县为抓手,做足“水”和“林”的文章,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培植生态产业,加快推进县城植物园和街心公园建设,突出抓好溢洪河、永丰河湿地和溢洪河碧水入城工程,着力打造河湖相连、水绿共生、城水相依的城市生态体系;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节能减排力度,实施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突出抓好水气污染治理,投入运营西郊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厂;把总投资6.16亿元的兴隆林场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建设一批万亩生态林场,构建“黄河口百里绿色长廊”,在黄河尾闾崛起生态绿色板块。

唱响绿色基调 提升科技引领

垦利县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的基本定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高效优质农业项目带动作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走出了一条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布局产业化,隆起绿色产业带。目前,该县农业区域布局日趋合理,优势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已形成优质棉花基地8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70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332个、规模化以上的农业园区21处,建设总面积突破40万亩。

培育科技化,带出品牌一片天。该县以“科技兴农”为总抓手,突出高效生态特色,论证、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实用性强的涉农项目,整体“打包”推介争取上级科技政策和经费支持,先后承担了“高蛋白大豆深加工系列产品产业化及其推广应用”、“黄河三角洲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两项省富民强县项目,成立了“山东省大豆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黄河口大闸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截至目前,该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达70个,市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年产值40多亿元,形成了多个农副产品深加工主力品牌。

发展融合化,延伸产业强链条。该县积极找准一二三产的结合点,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整合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节庆品牌,乡村节庆旅游渐成规模,桃花观光、蜜桃采摘、冬枣采摘,赶海拾贝,大闸蟹美食节,葡萄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错位发展,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文明绽放黄河口 文化设施全覆盖

垦利县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组织开展常态化学雷锋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该县共成立志愿者服务队42支。其中,科普、卫生、法律、教育等专业志愿者服务队12支。今年以来,组织义务义诊、扶老助残、卫生清洁等志愿服务活动90余次,参与志愿者近3000人次,以青年人的实际行动为创城工作增砖添瓦。

垦利县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不断加快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唱响了文化惠民主基调。

开展文化活动,投入是关键。垦利县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不断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投资3.2亿元,建成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的文化大厦,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地标和群众文化的主阵地。立足城乡统筹共建,该县投资5000多万元全面打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该县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和服务的“大网络”基本形成,“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建立。

垦利县不断拓宽思路、整合资源,开展了“村村唱戏村村舞”群众文化“百千万”活动,今年6月份,“村村唱戏村村舞”群众文化“百千万”活动荣获2011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大亮点事项。

垦利县精心引导并大力扶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连续举办四届黄河口文化旅游节、九届元宵节灯会、八届小康文明村暨小康文明社区秧歌大赛、两届万亩葵园文化旅游节、三届全民运动会等文化节庆活动,深受群众好评。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也为群众的文艺创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创作热情,近年来,该县先后组织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黄河入海涌大潮》、长篇小说《大河入海》、《白话红楼梦》等文学作品,《黄河入海流》、《等你在黄河口》等优秀歌曲,组织拍摄的微电影《民警小王》跻身“身边的精彩”山东微电影展映前30名,文艺创作精彩纷呈。

科技兴品牌 品牌铸产业

垦利县科技项目接连喜结硕果。该县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复核;山东美吉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大豆基可降解新型功能材料特性的研究与产品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立项,立项资金70万元;东营市万里越橡胶轮胎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该县首家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作为一个缩影,垦利县正确把握“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积极构筑创新创业平台,健全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县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建有万达、胜通、东辰等市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6家,全县80%以上企业实施了企业技术创新计划。截至目前,该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认定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专利明星企业9家。

针对县域内人才资源不足的现实,该县加强与高校院所的联系,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编印中科院成果汇编,主动向企业推介,帮助对接。截至目前,该县企业与清华、北大、山大等30余家名牌大学、40余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有包括两院院士、博导、教授在内的200余名专家来垦利县进行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上百项。

同时,该县不断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申报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2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2项,实施工业产学研合作项目2项,已下达市以上计划项目5项,争取无偿扶持资金120万元。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县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1.5亿元,增长23.5%,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5%。(王德庆 刘玲玲 张林林)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