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水产研究所和挪威卑尔根海洋研究所的朱德山、陈毓桢、王为祥、李富国、邱显寅、马绍赛、孟田湘、童龄、凌德宝、林德芳、李昌明、S?伊文森、A?约汉?诺森、R?图赫森、H?阿伯拉汉姆森、B?巴根、B?科温格、J?蒙肯、R?彼得森等1984年~1987年完成的“黄、东海鳀鱼资源声学评估调查研究”,应用“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装备的水声学仪器(探鱼—积分系统),在我国首次对黄、东海26°—39、°N、128E以西陆架范围的鳀鱼连续进行了三年(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的大面声学评估调查。此法是根据不同鱼种及体长的鱼体对声波由不同的反射强度,事先测定出不同鱼种及体长的等效反散射面值作为依据,再根据探鱼—积分系统来自水下的鱼群回波量,对照拖网取样被测群体的鱼种和体长组成比例,直接计算调查水域内各种鱼的单位密度,从而换算出整个水域内各种鱼的资源量。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评估出黄、东海鳀鱼的现有资源量为三百万吨左右,可捕量超过50万吨,结论可信。为中国渔业生产部门开发鳀鱼资源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调查资料比较系统,它基本阐明了中国黄、东海秋、冬季鳀鱼年龄、生长、死亡等生物学特征和参数,以及行动分布、渔场鱼水文的关系,对今后开发利用鳀鱼资源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用声学原理结合计算机处理资料评估渔业资源尚属首次。此法鱼其他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误差小、可靠性高的优点,为我国资源调查填补了空白。1987年6月通过鉴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2006年2月16日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