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释放中国经济新能量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09:49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谁能赢得海洋经济发展的先机,谁就能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海洋经济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盛宴,世界各国都在角逐,一个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发展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对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匮乏的中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显得极为迫切,尤其是在高耗能、高污染、外向型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今天。在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同时,如何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成为中国能否走向世界前列、继续保持快速前进的关键。

启动海洋经济新引擎

海洋经济被称为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海洋产业,另一方面是相关经济活动。

在某种意义上,地球被称为水球更为确切,因为地球表面71%的面积是海洋,世界上60%的人口居住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的地区,世界上约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但海洋的价值直至20世纪才被人类重视,而中国更晚,21世纪才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3年,国务院发布的第一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里才明确提出了海洋经济的概念。5年后,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海洋领域总体规划,即《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直至2011年,海洋经济作为产业体系中一个单独的组成部分才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

“必须要确立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形成陆海互动、陆海互补,对于解决我国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靖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说,不开拓海域,还像过去望洋兴叹,仅仅围绕陆域做文章,既不符合时代潮流,也不符合中国实际。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经济起步较晚,但最近十多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态势非常迅猛:海洋经济的产值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有的产业增速达到20%以上,整个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快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国家海洋局最新发布的《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全国海洋产业增加值26508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

但在李靖宇看来,以上成就与我国所拥有的海洋资源相比,我国海洋经济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经济还有巨大的差距。

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但这38439亿元的海洋生产总值中,只有40%来自海洋产业增加值,60%为相关产业,实际上海洋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实际贡献在5%左右。

此外,中国海洋产业的类型与规模、科技贡献率等方面远远落后海洋开发先进国家:我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70%~80%

李靖宇认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时间太短,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是必然的。“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感到无能为力,中国还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做好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才刚刚开始,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对此国人应当充满信心。”

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达18000多公里,岛屿6300多个。同时,我国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

这些数据都表示,我国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近海环境“沦陷”

所谓欲速则不达,我们在对速度狂热追求的同时忘记了对质量的打磨,海洋经济在加速前进的同时也埋下了一些隐患,这突出体现在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李靖宇认为,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海洋资源的破坏为代价的。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是粗放型发展、掠夺性和破坏性开发,目前我国近海海域已经严重被破坏,海洋资源严重恶化。

以渤海为例,渤海湾向来是一块丰饶之地,这里曾经是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的天然渔场,但随着开发步伐的加快,目前渤海海洋金属和化学成本严重超标,鱼类大量减少,珍贵鱼类濒临灭绝。甚至有专家直言,渤海的污染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继续开发下去,到2028年,渤海将成为死海。

李靖宇指出,大型冶金企业、机械企业和石化企业加速向沿海地带的非理性聚集,是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纵观各省产业规划,临港、林海产业集群林立,而这些临港、临海工业均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大钢铁和大化工重型产业。

在广东省,从惠州、广州、珠海、茂名到湛江以临港开发区为载体的沿海石化产业带正在形成;在长三角,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沿岸排列了8个大型的临港化工区;在环渤海,天津等地的临港工业发展更是迅猛;而东北正准备构建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临港工业带……

可以说,从大西南出海口北部湾开始一直到北端的渤海湾,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大码头、大化工、大钢铁、大电能”的重化工企业林立。

资料显示,从2003年开始,重化工沿海布局趋势已很普遍,各地重化工业比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左右。2009年《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海洋化工基地建设项目纷纷启动,沿海经济经济带俨然已成重化工区的代名词。

据悉,目前重化工业加快转移的局势还没有完全结束,“十二五”期间还有相当多的产业,包括电力、矿石、钢厂、炼油企业还将向沿海港口布局,例如像原油加工产业,预计未来还有3亿吨的规模向沿海转移。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曾公开指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沿江、沿河、沿海规划布局了大量石油、化工、钢铁、能源、造纸等重化工项目。

据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陈耀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沿海经济带形成这样的格局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们钢铁以及一些重化工业依托港口,是因为他们所需资源来自于国外。在港口布局,通过船运直接到传输带,这是最经济合理的。很难说,这个发展不对。”

但受近海岸开发过度的影响,沿海工业污染物排海总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近海岸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据悉,目前我国70%的沙质海岸侵蚀严重,50%以上的滩涂湿地丧失,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已超过近海的1/3,传统四大渔场: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已经名存实亡。

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的和谐发展、如何实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被提上日程。

涉海管理体制混乱

“在海洋管理方面,关键需要中央有一个权威机构出来协调。”1950年加入海军、1980年进入国家海洋局从事海洋政策研究直至的“老海洋”许森安说,“这个事情已经呼吁很多年了。”

中国现行的海洋管理体制被形容为“群龙治海”,间接、直接涉海单位多达22个。比如,外交部管辖我国与周边国家海域边界争端问题,国家海洋局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海关管理海上走私以及进出口设备问题,商务部管理油气进出口问题,农业部管理海上渔业……仅海洋治污,就牵涉到海洋、环保、建设、农业和水利等诸多部门。

不仅国家层面上的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不明确,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地方上的海洋管理格局更是混乱:有的海洋局跟渔业局同属一个部门,统称海洋与渔业局,有的海洋局归国土部门管辖,称为国土海洋局。

此外,各省份之间有关海域行政区域的纷争一直“战火不断”,11个沿海省(区、市)间屡次发生海域使用和岛屿归属纠纷。实际上,我国10年前就已部署开展首次国内海上行政区域划界,按照原定计划,这一工作要在2005年完成,但时至今日仍未完成。

目前,辽冀、辽鲁、冀鲁、津冀北线、津冀南线、闽粤、粤桂、粤琼等8条省际线和8个省(区、市)的县际线已经划定,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5省(市)对毗邻海域的四条划界方案互不相让,涉界双方一直未签订协议书。

国家海洋局人士说,海域勘界技术上不是难题,海域外业调查和资料分析两年内就已全部完成,之所以一再拖延,最大的原因在于部分涉界省、县对划界方案互不相让、僵持不下。

涉海管理体制繁杂混乱和“群龙无首”的现状不仅造成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办事效率低下,而且常常形成监管漏洞,最终陷入无人监管、无人追责、政出无门的怪圈。

国家海洋局原局长、中国海洋大学顾问王曙光指出,尽管海洋管理有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两种管理方式,但总的趋势是往相对集中这个方向发展,最近几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不少国家建立了一个“国家海洋委员会”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海洋重大事务决策,比如美俄日。

“我国应该随着国际潮流建立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建立一个正部级机构专门管理我国的海洋事务。”王曙光表示。

据许森安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央层面曾设立过一个海洋事务协调小组,但实际上是象征性的,最后不了了之。198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还曾下过一个文件,由海洋局牵头研究,把国家海洋局、交通部、港监、水产部、渔政、公安部的海巡大队这几个部门合起来,成立一个机构,相当于美国海上的警备队,但干了三年,最后归于失败。

针对这一态势,李靖宇主张,必须采取快刀斩乱麻的大力度改革措施,整合涉海职能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以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实现中华民族历代志士仁人“经略海洋”的宏图遗愿。

中国陆海统筹待破局

近海无序和过度开发并存、海洋法律体系缺乏执行力、涉海管理体制杂乱……所有以上问题的原因归纳到一点,就是中国整体海洋战略的缺失。

李靖宇认为,海洋生态问题与陆海统筹战略缺失息息相关。海洋经济发展不能各省制定各省的规划、各省干各自的,国家要有统一的规划。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不同,不是板块似的,而是流动链条似的,所以海洋资源开发要统筹安排,海洋产业发展要统一布局。

我国是以农耕文化和农耕经济为主导、以游牧文化和游牧经济为辅的农业文明大国,对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重视不够,这一状况直至目前仍在延续,没有实质性的改观。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别提到了土地、山川、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等自然资源,却没有提到海洋,由此可见一斑。

“十一五”规划首次将海洋作为专门一章来规划部署,而“十二五”规划对海洋经济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加,提出了业界俗称的“百字方针”。这一“百字方针”,可以看作是国家层面对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指导性文件,但时至今日,业界期盼的“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仍没有下文。

而且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里,只有中部、东部、西部、东北部四大陆域板块,却没有涉及海域板块。对此,李靖宇建议,应该整合海域为新板块,把海域和陆域两个板块统筹考虑,至少也要中部、东部、西部、东北部加上海域,五大板块一起推进,形成中国整体的区域战略。

“没有把海域纳入区域整体战略,这个漏洞是严重的理论缺失。”李靖宇说,我国国民海洋意识不强,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以致于我们忽视了很多主权海域,给周边其他国家以可乘之机,致使我国海域和海岛纷纷被他国染指,造成目前被外国势力侵占和掠夺性开发的危机局面。

海洋问题专家王佩云也曾表示,“国家首先要有一个战略定位——中国是个海洋国家,而不仅仅是大陆国家,在战略指导下进行海洋规划,然后是相应的执行计划,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

“如果没有国家整体的海洋战略,靠地方自己管自己是管理不起来的,因为诱惑力太大了。”王佩云说,而一旦管理缺位、开发失控,结局极有可能是“糟蹋完了陆地再去糟蹋海洋”。

对此,李靖宇建议,国家海洋战略应该充分考虑“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建立陆海统筹战略、根据陆海统筹来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在党的十八大前后,把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大战略,与处于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形成三位一体的国家战略体系。

所谓陆海统筹战略,就是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和发挥从中央到地方的两个积极性,把沿海陆域100公里、海域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从南到北打造成大“S”形的沿海经济带(从南到北,中国沿海经济带呈现大“S”形状。)

李靖宇指出,在把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大战略后,要以大“S”形沿海经济带为战略依托,面向中国主权海域和海岛,借鉴历史上陆域屯田戍边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海上屯田”战略。

有业内人士认为,2011年四个海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分别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已突破陆域界限,延伸至海域,进入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时代。

但这只是区域性的,从全局来看,我国陆海统筹协调发展格局远没有破题。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