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区蓝色硅谷产业孵化带初具规模
在青岛“蓝色硅谷”发展战略中,崂山区承担着产业孵化带和发动机的重要任务。紧抓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崂山区以科技、资本、人才“驱动”战略转型,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资本运作于一体的“青岛蓝色硅谷孵化产业带”已初具规模,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
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度
位于崂山区的青岛正大海尔制药有限公司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在全国上市海洋药物中五有其三。眼下,该公司正与中国工程院管华诗院士团队联合对pss(藻酸双酯钠)进行二次开发,扩大应用范围。公司副总经理任莉介绍说,开发出的产品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有突出的预防作用,有望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唯一一个海洋一类新药,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样是基于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开发,中国海洋大学刘万顺教授与博益特生物材料公司在崂山生物医药产业园,联合对从蟹壳中提取壳聚糖止血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其中四种产品已经在医院投入临床使用。目前,崂山区在海洋工程技术、海洋人工材料、海洋基因工程等领域,聚集了中皓生物人工眼角膜、双瑞和海德威船舶压载水、海洋寡糖、海诺水务超滤膜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首创、国际前沿的重点产业化项目,占全市蓝色经济重点项目的53%,总投资超过240亿元,成为全市蓝色经济海洋成果转化的排头兵。
“科技+金融”的杠杆效应
连日来,位于崂山生物谷的青岛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宝全喜上眉梢,公司申请的500万元贷款已经通过了青岛银行的审核。
“500万元的资金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啊,我们将用这笔贷款购置一些关键设备。”王宝全告诉记者,他们公司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开发的人工眼角膜技术取得突破,有望今年年底进入临床实验阶段。项目投产后,可以为全国几百万角膜病失明患者带来福音,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而在一年前,像中皓这样固定资产少、仅有几项专利的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
针对上述问题,崂山区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服务新模式,以政府投入做启动资金,带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再通过市场扩大融资的成功做法,为区内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了重要财源。崂山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已向4家科技型企业注资,推动3家科技型企业上市,20余家企业列入上市后备资源,16家高科技企业签约“新三板”,资本市场“崂山板块”加速形成。
随着科技金融的创新步伐越来越快,崂山正由“资本高地”向“青岛国际财富中心”迈进。目前,崂山金融城已进入全市金融业发展战略,拥有中信万通证券、建设银行青岛分行等43家金融机构,聚集了青岛友利世纪担保有限公司、山东磐石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等20余家新兴金融企业,随着以23.5平方公里的“青岛国际财富中心”的开发建设,将聚集各类金融机构200家以上,为区内自主创新型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打造“高端人才”高地
留美博士王华明回国前在全球第二大生物酶开发商和制造商――美国杰能科公司从事酶制剂研发。2010年,他毅然辞去工作,受聘于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首席科学家,入选山东省“万人计划”,成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
崂山区历来就有人才集聚的优势,蓝色硅谷“发动机”的启动为像王华明一样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全省海洋科研人才80%集中在青岛,青岛80%以上海洋科研人才集中在崂山区。”崂山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崂山区拥有3所高校、9家国家级大院大所、26个省部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和2家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聚集各类高层次专业学术、技术人才4000余人,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6人入选全省“万人计划”,居全市首位。
为了进一步加快人才、智力等科技要素的聚集,崂山区先后在生物医药、半导体、装备制造、网络传媒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引进了40个高端创新团队,掌握核心技术成果的高端人才200多名,每个创新团队都引领着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人才集聚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011年,崂山区发明专利申请量1665件,占全市31.1%,授权量432件,占全市38.1%,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达30.75件,居全省首位。其中,涉及蓝色经济的专利技术更是占到青岛市的70%以上。
点评
□崂山区委书记 齐家滨
作为青岛市“蓝色硅谷产业孵化带”,目前崂山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又一次站在了青岛高端产业发展的最前沿。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兴建与发展,人才、资源等高端要素的汇聚,崂山区的孵化效应将得到全面显现,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力量。
下一步,崂山将以建设蓝色硅谷产业孵化带为契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精力抓好高、精、尖涉蓝项目推进,着力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更多的“崂山制造”转变为“崂山创造”。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