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台南市安平区林默娘公园中的林默娘(妈祖)雕像。
妈祖信仰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由于早期汉人移民多自中国福建渡海而来,且台湾四面环海,海上活动频繁,因此妈祖成为台湾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无论是大小街庄、山海聚落,还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妈祖庙。仅台湾一地就有妈祖庙510座,其中有庙史可考者40座,内建于明代的3座,建于清代37座。
妈祖信仰传到台湾以后,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甚有学者认为妈祖已发展出与中国妈祖不同的特性:“‘妈祖’在中国大陆福建的南方原是‘出海妈祖’,只是渔民的守护神。但在台湾的妈祖已成‘过海妈祖’,她在历史上已成离开唐山的移民祈求平安到台湾的过海守护神。虽每年有大量香客络绎不绝至中国湄洲妈祖庙刈香,但实际上台湾妈祖可以说已扎根于这块土地,成了一部独立于中国妈祖外,自成体系的台湾本土神祇。这种见解获得若干学者的附和。
值得注意的是,妈祖信仰还包括宗族、姓氏群的崇拜。由于妈祖姓林之缘,台湾各地林氏都喜称妈祖为姑婆祖、祖姑,藉以拉近妈祖和林姓之间的亲密关系,林姓亦常自称为妈祖的裔孙、族孙,甚至组织有大规模的共祭团体,如:台北地区以林姓为主的“七角头正龙社天上圣母神明会”、中部“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圣母会”、云林县六房天上圣母。
由妈祖信仰所伴随严谨的祭礼规仪、民间传说、艺术成就与节日习俗等文化人类实践,是台湾重要的汉民文化资产。文建会目前授证的国家重要民俗中,与有关妈祖信仰的即占了三项,分别为:大甲妈祖绕境进香、白沙屯妈祖进香与北港朝天宫迎妈祖。分灵
彰化县鹿港天后宫中,待分灵庙奉迎的妈祖神像
在分灵习俗特别旺盛的台湾,妈祖信仰因为分灵与进香等宗教活动,形成特殊的层级谱系。分灵系指地方新建庙宇,或者信徒欲在自宅供奉某一尊神明时,先到历史悠久、神迹灵验的大庙去求取神明的灵力。经过特殊的仪式之后,新塑的神像被视为祖庙神明的分身,具有相同的灵力,但是每年必须重新回到祖庙来进香、刈火,方能保持灵力不衰。分灵习俗并非妈祖信仰独有,但其影响力以妈祖最钜。
在台湾,大凡历史较为悠久的妈祖庙,都会成为邻近地区妈祖庙和信徒自宅供奉妈祖的祖庙,层层分灵传布出去后,形成一个蛛网密布的信仰系统,并且透过热闹的进香、刈火仪式,强化信仰的深度。信徒们也普遍相信,层级较高的妈祖庙,其神力灵感也较为强大(这个情况在其他地区则较不明显)。
因为这样的层级观念,台湾许多妈祖庙对于自身在层级中的地位锱铢必较,1950年以后,台湾的各大妈祖庙之间开始有谁才是“开台妈”的争论。只要是规模较大的妈祖庙,无不在山门上大书“开基妈祖”或“开台妈祖”,标榜自己的香火乃是直接从福建湄洲祖庙而来。
1990年代,在两岸交流开放以后,台湾许多妈祖庙蜂拥前往中国福建湄洲岛进香,并捐款兴建殿宇。这使得妈祖庙和“妈祖遗迹”已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殆尽的湄洲岛,重新迅速兴建了大量豪华现代的宫殿、参道和牌楼。
这种对于“祖—从”关系的争论,有时还会造成宫庙之间的不睦。知名的绕境路线有云林北港朝天宫至台中大甲镇澜宫。但在1988年,因为朝天宫使用“妈祖回娘家”等字眼,宣称“大甲妈是北港妈的分灵”,引起大甲镇澜宫抗议,最后甚至将“北港进香”活动改称“绕境进香”,并将路线改往新港奉天宫;而新港奉天宫与北港朝天宫的争论历史更早,据说清朝时北港溪改道,冲毁古笨港街,也冲毁了当时的庙宇,因此在笨港街原址河道北岸重建的北港朝天宫,坚持自己为笨港妈正统。而原本在南岸聚集的人们,后迁至现新港之处,建立的新港奉天宫,则宣称洪水将原庙宇的妈祖神像冲至南按并被其保有。各自标榜继承了“古笨港妈祖”的正统。
但对于信徒来说,宫庙之间的争执并不造成信仰上的差别。随着妈祖信仰的影响力提升,各重要妈祖庙举办的宗教活动,往往成为强力的社会动员,乃至于沾染上政治色彩。妈祖传说
台南市善化庆安宫妈祖神像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记下了一个很有趣的台湾海峡的妈祖传说。若遇海难向神明呼救时,称“妈祖”,妈祖就会立刻不施脂粉来救人。若称“天妃”则妈祖就盛装打扮,雍容华贵地来救人,所以会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称“妈祖”,不敢称“天妃”,希望妈祖立刻来救海难中的渔船。
而台湾的妈祖传说,大概都是妈祖用裙摆挡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军空投炸弹。二次大战期间,盟军丢两颗炸弹在大甲街上,一颗炸毁火车站一带;一颗未爆弹落在妈祖庙旁的市场边,当时镇殿妈祖的双手是张开的,民间流传是镇殿妈祖显灵接炮弹,才使镇澜宫城内一带没有受到炸弹损伤。另外,朴子配天宫也有同样的故事,二战期间盟军丢了一颗导弹在朴子街上水塔附近,配天宫妈祖用裙摆将导弹接住丢入朴子溪中,使得朴子街免受战火的波及。云林西螺、屏东万丹万惠宫也有相似的传说。
也有妈祖让孩童起死回生等传说。北港朝天宫、大甲镇澜宫、彰化南瑶宫、新港奉天宫都有妈祖显灵让儿童死而复活的神迹,传说大意是:有一女性香客背著儿子(或曰孙子)一同前往,在进香途中其子(或孙)因中暑突然暴毙,女香客不得已只得暂时将其尸体放置在庙后草寮中(或曰树林下),待进香返回时再做处理。不料回程时竟遍寻不到其尸首,女香客无可奈何只得赶回家中,待其返抵家门,竟见其儿(或孙)正在门口游玩。询问其经过,孩童说是有一位阿姨带他回家,乃知是妈祖显灵让小孩死而复活。众所皆知,人死当然不能复生,此一神迹乃表示妈祖之神通广大,能使死者复活。妈祖生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诞辰。在这一天,各地的妈祖庙都会张灯结彩、演戏并伴随盛大的绕境祭礼行列,非常热闹。
马祖的妈祖信仰
根据清初《使琉球记》中记载,妈祖林默娘28岁时因父兄驾船驶至闽江口海域,遇风浪船毁人溺,妈祖为救父兄入海罹难,她的遗体当年随海漂流至闽江口附近的小岛(即今日马祖的南竿),被渔民打捞上岸,并将她葬在海岸边。湄洲岛的乡亲一度以为妈祖失踪没下落,故称她已羽化升天成仙,且为感念其孝心,遂盖庙纪念她的孝行。经后代学者查知,妈祖葬于现今马祖南竿马港天后宫宫内灵穴石棺中,且兴庙供奉妈祖世代相传至今。马祖地名因此而来,妈祖也成为马祖居民最重要的信仰。
目前马祖的马港天后宫仍可看见妈祖的灵穴,且从未移动过,据说每次有意移动,都会有一些不可思议事件发生。如民国52年国军因办理伙食时不慎发生火灾,烧了部分庙体,为平息众怒而承诺改建,工兵在施工时无意将地砖铺过灵穴,隔天地砖离奇地全部破碎;2001年的改建,施工单位原本怕破坏灵穴所在,打算暂时迁移,但钻地的地钻却突然断裂;而最近一次,也就是改建落成时,庙方原本想为灵穴涂上油彩,但奇怪的是,任何涂漆都难以上色,经掷筊请示,妈祖做了保持灵穴原样原色的指示。而灵穴就在香案前方,为保护灵穴,庙方也装上了强化玻璃。
马港天后宫是南竿的信仰中心,据说,每次有大灾难之前,都会见到由灵穴飞出一团火球,当地居民说,看到火球飞出,就知道妈祖娘娘又出去救海难了。
2009年,高达28.8米的妈祖巨石像正式于马港天后宫旁揭幕,不仅全部以花岗岩打造,而且也成功挑战世界第一高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8.8米的高度对照马祖的总面积28.8公顷,象征著妈祖将守护马祖每吋土地上的子民,更强化“妈祖在马祖”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