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港发生大面积赤潮 专家称是“海葵”惹的祸
从8月12日起,象山港发生大面积赤潮,赤潮面积最大时达390平方公里,靠近海港水域较为严重,颜色为棕褐色。
不过,据昨日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监测显示,赤潮开始消退,只在乌沙山电厂邻近海域一带有零星分布,面积约30平方公里。
赤潮大面积爆发
“海葵”是罪魁祸首
8月12日,象山港海域的水体颜色忽然由土黄色变成红褐色。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在对水质监测中发现,这一片区域发生了赤潮现象,主要集中在浙江船厂邻近海域。
当日监测数据显示,赤潮爆发面积约170平方公里,水体呈红色,并在不断蔓延中。
14日,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实时监测数据显示,赤潮面积已扩大至整个象山港海域,面积扩大至约390平方公里,范围为内至黄墩港和铁港,外至六横岛,水体颜色呈深褐色。
现场跟踪监测结果显示,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旋链毛脚藻,均无毒。
经初步分析,此次赤潮爆发罪魁祸首是“海葵”。因“海葵”过境,大量淡水流灌进海中,带来了大量的陆源营养盐,使得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
海水浑浊不清
能见度不到2米
昨天下午,记者从双山码头出发,乘船到象山港海域观察。放眼望去,只见整片海域呈深褐色,部分严重海域呈棕褐色。
在该海域从事网箱养殖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从12日开始,整片海域都变成了红色,现在正在退潮,稍微好一点。
王先生说,他在这片海域做了8年渔民了,这样大规模的赤潮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不远处的网箱养殖场,几位渔民正在查看鱼类的生存状况。一位姓符的养殖户说,以前小的赤潮也发生过,能见度在2米左右,但现在却浑浊不堪。
符师傅说,按照以往经验,赤潮过后,鱼类会瘦一圈,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死亡。
当渔船继续向外开出不远时,水域变成了绿色,随行的莼湖镇渔业部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水体出现深褐色是藻类有一部分已经死亡,掺杂在一起造成的,而绿色则是藻类尚未死亡,不过若继续严重下去,这片区域也会出现深褐色现象。
危害尚未显现
昨日开始消退
奉化渔业推广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董任彭表示,如此大面积的赤潮在象山港非常罕见,不过这次赤潮面积虽广,可危害尚未显现。
据董任彭介绍,这种藻类属中肋骨条藻和旋链毛脚藻,中肋骨条藻密度为510万~12600万个/升,旋链毛脚藻密度为20万~760万个/升。到藻类腐败时,消耗氧气,增加氨氮,就会产生毒素,此时就会对鱼类等养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不过,目前赤潮尚未对鱼类等养殖生物造成严重影响,但近期气温较高,又值小潮汛期,赤潮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董任彭说。
目前,市海洋渔业局已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把赤潮信息及时告知水产养殖户,要求他们做好赤潮防范工作,内塘养殖尽量不换水,否则不利鱼类生长。另外,他们还提醒网箱养殖户,赤潮期间不要投饵。
董任彭告诉记者,目前全国还没有特别好的治理赤潮的办法,现在只有期待通过大潮的换水减轻赤潮,根据以往经验,一个星期后,赤潮就会退去。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昨日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对象山港海域进行现场跟踪监测发现,目前赤潮开始消亡,只在乌沙山电厂邻近海域一带有零星分布,面积约30平方公里。
通过样品分析,pH值为7.99~8.43,水体颜色已基本恢复正常。
相关链接
赤潮又称红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造成的。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的危害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