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后的思考:农业生产“强身固本”要有三支撑

来源:农博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8:15:26 

近日台风“海葵”侵袭,不少果蔬种植户发生大棚倒塌,农作物因受淹而大幅减产。据悉,仅锡山、惠山两区蔬菜基地就有上万亩菜田受灾。农林部门人士指出,近年来,我市农业生产通过提高设施、技术等水平提升了生产效益,反观此次灾情,农业要提高抗灾能力,还需进一步“强身固本”,跨越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避灾理念、加大风险补偿三支撑。

钢架大棚毁坏,多因非标准操作

惠山区堰桥街道横渔社区的菜农徐滨,近日看着一排排被台风或压歪或吹断的钢架大棚,很是无奈。他种了10亩大棚韭菜和空心菜,尽管7日接到街道农技站关于台风的电话紧急通知后,已紧急用压膜线加固大棚,但仍损失不小。“用大棚种菜,成熟期能比露天种菜缩短10来天,没想到这次台风这么厉害,大棚毁坏了,田间的菜受淹后,如再遇到接连高温天气,会烂根,无法出售,算算至少要损失2万元。”徐滨无奈地说。他们一家六口在菜地上辛苦一年,净利润也不过四五万元。石塘湾一带的农户则说,此次台风比2005年的“麦莎”还厉害,菜地上一些大棚被风吹裂,有的甚至被大风刮到一旁二三米远。

“如果按标准操作,钢架大棚‘受伤’不会如此严重。”惠山区蔬菜站站长余汉清说。我市对大棚安装设有标准,如钢管档距必须控制在60—80厘米,压膜线加固须与地锚或预埋砖块方式连接,预埋深度要达40—50厘米等,但一些农户为了节约成本,采用了较薄的钢管,钢管档距拉得较开,有的甚至达1米,有的仅将压膜线绑在钢管上,这样,抗风能力大为减小。

避灾理念不到位,致农作物大面积受损

位于前洲街道北幢村、占地300亩的食用菌基地在此次台风中损失较大。台风来临前,他们已对房屋、大棚进行加固,但8日台风挟裹暴雨而至,基地很快就被水淹了。“最深的地方有八九十厘米,很多菌种来不及抢出来。”想起当时情景,基地负责人詹建刚皱起眉头。食用菌菌种培育都在封闭的大棚内进行,这次被水一泡,无法再生长了。按大棚和菌种而计,估计损失约300万元。基地之所以受淹,是由于地势低洼,附近河道的水倒灌进来,而当初选址时,政府部门和合作社都对此估计不足。不少农技人员也告诉记者,此次受灾严重的种植户,多与选址地势低洼有关,也与部分农户灾害意识不强有关,尽管台风前他们赴生产基地引导农户赶快将大棚上的薄膜掀开,但仍有部分农户认为等台风来了再掀也不迟而未及时行动,结果台风一来束手无策。

加大风险补偿,巩固避灾安全线

台风过后,不少农户面临提前出茬、修复大棚等急需资金问题,希望加大风险补偿。“现在,种菜效益不高,而农业保险在种植方面只对小麦、水稻、油菜和大棚设施承保,如保障范围更广一些,我们就更有盼头了。”农户们说。他们还希望大棚农业保险赔付率能提高点,当前一亩地赔付额为3000元,而一亩地大棚建设费用至少1万多元。

业内人士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地区经济发展、维持地区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一环,政府应落实避灾防灾农业风险基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避灾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投入,加快灾后生产恢复,保障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稳定。而作为政策性保险,农业保险也应进一步扩大保险范围,提高赔付总额。

“更重要的是,当前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完全改变,地处沿海地区,水网众多的无锡,还应加强农业避灾理念,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避灾。”业内人士表示。我市在区划布局上要进行适当的规模种植,如设施大棚基地应选择在具有小气候条件的避风向阳、高燥防涝处,低洼地带应发展抗涝能力强的茭白、莲藕等水生蔬菜,在安排生产时要进行农业灾害风险评估。同时,应多方引导农户加强避灾理念,以便在选种、生产等方面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此外,农业设施要充分发挥避灾抗灾作用,还应进一步加强统一规划,督促农户按标准操作。(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