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蓝色科技园区演进路径与发展模式分析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18:05 

蓝色硅谷是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园区,其建设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以蓝色科技园区为载体,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蓝色科技园区是一种独特的区域经济,其发展往往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创新驱动机制,这是蓝色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特征和规律。青岛市可以参照国内外蓝色科技园区的发展路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使青岛蓝色科技园区成为引领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与增长点。

一、国内蓝色科技园区演进路径

蓝色科技园区的资源是有限的,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就要在充分了解蓝色科技园区自身状况与演进阶段路径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发展定位,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国内蓝色科技园区的发展一般遵循要素群集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的演进路径。

要素集聚阶段。此阶段是指在蓝色科技园区创建的初期,产业实力相对较弱并逐渐增强,企业的数目逐年增加,园区内产业处于建设阶段,招商引资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在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纷纷涌入,尤其是蓝色科技园区的研发主要依靠外部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提供创新源,蓝色科技园区内研发机构不多,企业研发实力较弱,尚需要打造蓝色科技园区创新体系的能力。总之,要素集聚阶段的蓝色科技园区发展主要由政府的优惠政策等外力驱动,关注的焦点是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要素与企业的集聚。因为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是创新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蓝色科技园区就必须在园区内部培养有利于创新萌芽的产业土壤。如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针对国家在财政金融、对外开放、海域和土地使用等方面赋予的66项重大扶持政策和支持事项,涉海高新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搭建起了各类合作平台,以大企业、大项目为龙头,集聚一批配套关联企业,根据高新技术 “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的成长规律,逐渐形成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截至2011年年底,园区新建、续建及在谈项目共44项,总投资642亿元,总建筑面积572万平方米。

产业主导阶段。此阶段是指经历了第一阶段的招商引资,蓝色科技园区内土地资源开始紧缺,土地成为蓝色科技园区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园区开始有选择性的招商引资。科技园区主导产业定位逐步明晰,产业发展的方向是企业横向联系和纵向产业联系加强,产业集聚逐渐发展为产业集群,园区产业集群形态开始出现,蓝色科技园区发展动力由前一阶段的外力为主转向外力内力并举,即政府政策和产业集群效应的双重推动作用。处于这阶段的科技园区产业实力和研发实力较第一阶段有较大发展。如,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一方面加强对涉海创新型企业的试点示范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工作,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涉海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涉海企业自建或与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大企业共建研发(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各类海洋研发与服务机构。通过支持以涉海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攻克海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为目标,整合海内外行业优势研发机构和高等学校,组建海洋装备、海水淡化、海洋能源、港航物流、海洋服务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健全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蓝色科技创新阶段。此阶段是指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及其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区内产业及其骨干企业的研发能力大大加强,各类R&D中心由区外大批转移到区内。区内产业链上各环节联动效应不断增强,创新要素良性循环,科技园区真正形成以创新为动力的内生增长机制,各类创新活动对科技园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大量风险资本纷纷进入,原创性创新开始涌现,创新文化逐渐形成,蓝色科技园区进入区域创新阶段。如上海浦东的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这也是全国首家“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涵盖了研发、孵化、融资等功能板块,从项目所需资金、政策支持、研发空间到产业化、市场化、产学研一体化扶持企业成长。其中研发板块,已正式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暨海底过程与观测研发基地,主要包括海底观测与模拟实验室、生物地球化学培养实验室、沉积与现代过程实验室、海洋生物及水密接插件工程研发中心;国家海洋生物疫苗研发中心科技部863计划海洋生物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是新药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开发了中国首例海洋生物疫苗;上海深意海洋工程技术中心从事海洋油气专业管缆材料的开发与生产,高强度超长海洋用脐带缆道和柔性输油管等一大批海洋科技研发项目。孵化板块,包括上海临港海洋科技创业中心具备技术积聚创新、企业孵化培育、中试、初级产业化、融投资等功能,定位于为广大海洋科技中小型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服务等。融资板块,定位于助推海洋科技研发项目领域的产业化,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因此,上海浦东的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发展空间,定位于打造创新体系,促进原始性创新,把创新作为科技园区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国外蓝色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

纵观国外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现状,蓝色经济产业区的发展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科技成果催化蓝色科技园区模式、大学衍生蓝色科技园区模式、政产学研资联盟型模式。

科技成果催化蓝色科技园区模式。科研导向型发展模式是建立在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之上的,如加拿大魁北克地区,为促进海岸带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该地区设置了众多海洋科技产业相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支持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与发展,其中有名的研究机构有海洋创新中心、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这些科研机构通过与产业部门、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合作,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换和推广,进而解决海洋科技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同时也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目前,该地区的科研机构在加拿大魁北克海岸带海洋科技产业发展、海洋研究和技术转移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们通过与政府部门、机构合作以及开展各种应用型研究项目,促进技术扩散和转移,以此解决海洋科技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因此,科研机构所扮演的角色,为魁北克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有效地实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目前,魁北克沿海地区已经成为面向海洋,以信息化、生态化为主的海洋经济基地。

大学衍生蓝色科技园区模式。

世界主要的科技园区大都位于大学和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区,这是科技园区分布的一项最为基本的规律。大学与蓝色科技园区有天然的“母子”关系,但不完全依赖大学的“脐带”生存。蓝色科技园区应建立与社会联系的另一条供血“脐带”,这条“脐带”既为科技园区提供养分,而且可以与大学联系,反哺大学,为大学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因此使得大学与科技园区各取所需,紧密融合在一起,而不发生排斥反应。大学向科技园区输送人才,并促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回流大学的则是经济回报和社会需求。社会向科技园区输送的是管理经验和和市场脉动,回流社会的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一般来说,不成功的科技园区大都是因为两种来源的“血液”互相排斥,而成功的科技园区都是由于成功地融合了大学与社会的资源。如英国剑桥大学的 “衍生公司”模式,基本上是内部自行繁育而成的,在这种自繁育机制下,剑桥科技园高科技新企业衍生速度成为其具有创新活力的标志。剑桥地区原来在历史上高科技产业基础薄弱,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剑桥大学鼓励教师创办企业、公司兼职、企业合作(这与牛津大学不准教研人员从事任何与学校任务不同的工作,形成鲜明对照),高科技小企业借助剑桥大学培养了大批有才能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获得了大批专门技术人才、产品和工艺等创新思想,而成长起来的公司也为剑桥大学提供了科研所需要的资金,并使剑桥大学的创新研究成果在公司中得到体现。最终使一批科技企业从剑桥大学的院系、实验室中衍生出来,剑桥地区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生物制药、工程、医学及其他高技术应用领域的栖息地,由于高技术小公司在剑桥地区大量积聚和衍生,以致被学术界称为“剑桥现象”。

政产学研资联盟型模式。政产学研资联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旧金山湾区。旧金山湾区拥有580多家生物科技企业,这些生物技术企业通过企业间的互动、竞争和合作的方式,增强了产业协作与创新,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加速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为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资本。旧金山湾区不仅集聚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投资公司等),为蓝色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旧金山湾区蓝色产业发展的特色还在于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在政产学研资联盟的实施过程中,政府以关键技术项目、技术推广中心、开发扶持政策等为纽带,与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缔结政产学研资联盟,这种联盟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大学、实验室的综合支撑。斯坦福大学、加大伯克利分校、众多实验室等通过人才输送、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也逐步培育出惠普、苹果、思科、英特尔等大公司,使美国旧金山湾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二是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重点项目为连接方式,政府、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共同推进、共同完成。现在的旧金山湾区不仅是一个集经济发展、金融服务和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蓝色经济区,同时已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