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蓝色硅谷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28:31 

7577, 由青岛市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论坛”在青岛举行。

作为我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研讨出席院士最多、参会代表最多的一次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40名两院院士齐聚青岛,研讨我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发展重点、发展路线图、重大工程等课题。论坛期间,院士们围绕我省蓝色经济发展和青岛市蓝色硅谷建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针对如何将青岛蓝色硅谷打造成为继美国、日本、英国等国之后的世界第七大著名的海洋科技中心,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发挥优势选好重点

《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已于今年2月正式发布,规划中的蓝色硅谷的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涵盖了海洋生物、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资源与环保、海洋仪器仪表及海洋装备。

对于这样的产业覆盖,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药理学专家丁健表示,青岛市发展蓝色硅谷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生产特别有影响力的产品。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也认为:“发展蓝色硅谷应该发挥青岛的资源优势。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都提出‘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注重发展实体经济,目前我国的海洋装备制造还有很多的缺陷,青岛本身具备极强的制造能力,应抓住这样一个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专家周守为同样表示:“青岛的蓝色硅谷建设要选择适当的核心技术、核心生产力,根据青岛实际,要重点发展海洋工程、石油工业和装备制造产业。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青岛的蓝色硅谷要做好服务于南海、南沙地区的准备。”

产业化应以企业为主体

“蓝色硅谷如何真正实现海洋科技的工程化、产业化?”院士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企业”在蓝色硅谷产业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周济表示,青岛蓝色硅谷的规划建设应该进一步强调海洋科技的工程化、产业化,位于美国旧金山的硅谷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这种集聚性发展进一步强调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要与经济紧密结合,把产业化作为最核心的问题,基础应用研究要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生物及工程制品专家管华诗则表示:“目前,青岛市对海洋科技成果释放的设想是在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一大批的科技孵化器,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群。如何转化呢?就在国家实验室周围建设若干个相关的工程化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的成果通过这些工程化研究中心尽快孵化,并与相关产业集群衔接,形成一个紧密的科技链条。”

管华诗表示:“加速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企业结合,在工程化、甚至成果研究过程中就要引入企业参与,在研究过程中以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但在工程化过程中,应该以企业为主。”

面向全球引人才

蓝色硅谷建设,人才遴选迫在眉睫。

按规划,青岛市将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设立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业园,落实青岛市“443引才计划、“300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规划”和“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打造“蓝色人才高地”;建立蓝色硅谷人才激励政策体系,通过颁发“年度最佳创新奖”、“年度最快发展奖”加强精神激励,引导企业制定以绩效为依据的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在提高短期激励的同时,实行年薪制。

毫无疑问,青岛市在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上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中国工程院的中国海洋工程和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重大咨询项目等六大课题中,由在青岛工作的院士牵头的就占到一半。但在蓝色硅谷建设的过程中,仅依靠“老底子”还不够。周济院士表示,青岛市发展蓝色硅谷在吸引人才方面要有世界眼光,放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层面来操作,且要迅速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管华诗院士也表示:“目前,基本完成一期建设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正在全球招聘具有国际声望的知名学者担任实验室主任,每个学科学者的带头人也都是全球招聘,这也昭示着这个实验室是面向全球开放的,全球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如果对这个平台比较感兴趣都可以来。”

此外,管华诗还提出了“队伍建设与土建同步”的观点,他表示:“人才队伍的建设投入的精力要大得多,出成效的时间也比较长,在明确研究方向的情况下,应该迅速确定这个方向的带头人,由带头人在国内外组织队伍,在基础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甚至队伍建设要更强,只要有人才,建设才更有活力,也节省出成果的时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