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靠岸的渔船
码头的等待
船上交易的渔民和鱼贩
在船与船之间飞跃的鱼贩。
这些小虾是渔港的“主角”。
不好雇工,大老爷们也整理起了渔网。
全码头的最“大个”就是这条不到5斤的偏口鱼。
巴鮹也是稀罕物。
水母网
昨天傍晌11点多钟,在烟台芝罘岛东口的码头里,上百艘渔船已经进港停泊,还有零星的渔船在慢慢驶入。固定好船后,船上的渔民开始整理船舱里的鱼虾。这时候,麻利的鱼贩会从岸边跃上渔船,再一艘艘渔船间跳跃着“蹦”向“目标”。询问收成和讲价的声音很快传过来,传得很远,海浪的拍打使得许多渔民练成了大嗓门。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渔船上的海鲜基本在船上交易完成,船老大提着装着一条大偏口鱼的鱼笼子开始往岸边走。一位眼尖的鱼贩几步蹦上船,以一斤50元的价格成交,上秤一称,4斤7两。这是记者昨天上午在东口码头见到的最“大个”的鱼。问了不少渔民和鱼贩,大家也说这个应该是当天最大的鱼。
由于天气一直比较冷,昨天老李是今年第一天出海打鱼。快到中午12点,他还在和家人在岸上分拣当天的收获,除了几条几两重的“
大头逛”(音)外,他们的鱼筐里剩下的是不到10斤爬虾和30来斤“夹板虾”。老李告诉记者,他们每天早晨三四点就下海,一趟下来光柴油就要花费100元左右,这点收成真还不够忙活的。不过老李说他还会继续干下去,他认为随着水温的上升,鱼虾应该会越来越多。 王大姐和老伴开车从市区过来购买海鲜,想买点像样的鱼却没找到。她说往年大鱼、螃蟹什么的会上来许多,没想到
现在的海这么“穷”。王大姐最后还是以一斤35元的价格买了2斤爬虾,这个价格甚至比市里市场上还高。“高点高点吧,毕竟这里新鲜。”王大姐哈哈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