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战略观指导海洋经济科学发展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9:11:56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非常明确地提出青岛未来率先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作用、实现伟大的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青岛作为国字号的海洋科技城和海洋产业城,正在建设蓝色硅谷,理应为中国迎来海洋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城市最大的贡献。新战略观是以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理论为理论根基,以牢牢把握关键机遇期发展趋势为核心内涵,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指导中国和平崛起、实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包容性发展。面对全国发展海洋经济热潮逐浪高涨,青岛极其需要坚定不移地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把确立城市未来发展重大战略首先指向 “蓝色经济”,以新战略观指导海洋经济加快科学发展。

一、以新战略观指导海洋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海洋产业细分化发展趋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公报》首次写上“发展海洋经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的新战略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若干重大措施。新中国建立、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的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益显重要地位,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据权威预测 2020年将占20%以上。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以举国之力实施海洋开发大战略的历史发展时期,这是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走复兴之路的必然战略指向,是经济全球化决定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战略指向。实施海洋开发大战略,必须以新战略观指导顶层规划设计,进而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海洋产业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大生产门类。按照经济学的分类,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造船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石油化工业、海上综合利用业、海洋纺织业、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与农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

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实践揭示,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是处于以渔业、盐业和运输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其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海洋石油工业的兴起等因素,传统的海洋开发利用模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海洋石油化工业、现代海洋大型运输业、海水养殖业、海洋旅游娱乐业等构成的现代产业成为迅速崛起的海洋支柱性产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海洋生物药物全面推向市场为标志,由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海底矿物开发、海能利用、海洋生物利用与药物制造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进入了呈现加速度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是,随着现代海洋科技的高速发展,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催生着海洋产业若干细分生产门类的形成与崛起,并不断完善着各个子门类,如近年来海洋药物业就呈现着不断细分的趋势。浩瀚的海洋蕴藏着约17万种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着多用途的海洋矿物,在海洋生物药物发展的同时,海洋矿物药物也开始作为海洋药物业一个细分生产门类加快开发利用。为此,各国加快海洋开发与利用,都把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产业放到突出的位置来抓,都特别注重和把握海洋产业细分化发展趋势。

二、以新战略观指导海洋产业集聚特色发展,更加注重海洋服务业发展

从发展趋势看,新的主体功能区将在国家和省级两个行政区域层面、以市县为基本单位规划运作。建立海洋主体功能区,从省级层面看,需要以主体功能区概念去引导海洋产业合理的大区域布局;在单个城市层面,需要以功能区概念去引导海洋产业小区域的特色布局。实践证明,产业发展的持久生命力在于长期保持生产与市场的空间特色。因此,制定产业规划,最重要的是要从产业一般导向转为空间特色导向,从注重外延数量性规划转为注重空间特色性操作,坚决地消除蜂拥而上、盲目建设的项目观影响。在实践中实施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战略必然会同建立区域科学与合理的产业结构紧密地连在一体。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定的具象表现形态;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决定着不同模式的产业结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是以生产关系调整和生产力空间布局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这就需要在沿海城市实施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建立富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的过程所必然形成的经济特色+经济地理优势决定的区位比较优势,客观地决定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建立,决定了适应经济国际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结构的建立。沿海城市特色海洋产业结构是城市产业具有强大活力的一个主要特征,目前特别要重视解决城市之间争相发展海洋产业而出现同构化发展的问题。我们计算了2010年末中国东部沿海大区域海洋产业同构化度(设最大为1)是:长三角经济区为0.79、珠三角经济区为0.84、环渤海经济圈为0.95、山东半岛城市群为0.93,而比较理想的区域同构化度则为0.50.6之间。

理论与实践共同揭示,建立富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结构,最本质的特征是科学与合理。目前各个海洋产业主体功能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以新战略观指导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的海洋产业集聚区,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在新的世界分工格局大发展中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创造性的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海洋特色产业示范区。这些海洋产业示范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有着根本区别,形成了特色主导产业的有机联系与组合,更加注重海洋服务业发展,在空间上集聚起海洋服务业发展集群;充分体现出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海洋产业集聚特色发展的主要元素。在加快推进海洋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高度重视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建设具有休闲、娱乐、游览、度假和城市空间展示等多功能的滨海文化产业圈,以加快推进城市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三、以新战略观指导港口集群发展,更加注重提高港口核心竞争力

港口经济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海洋第一产业之称。中国是拥有港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港口建设数量、规模、吞吐能力高速度增长,2010年末有15个沿海港口成为亿吨以上吞吐量的大港,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区域形成了规模庞大并相对集中的港口集群。迅速崛起的港口集群使中国已经完全跻身世界港口大国行列。现代海洋经济发展强烈地要求深化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和优化港口布局,实施港口集群组合发展战略。

中华民族曾经蒙受过的耻辱、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繁荣都同港口的兴衰连在一起。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单靠个体港口是承担不起历史责任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多极多圈多带多区相互交融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要从港口经济是海洋经济第一产业的视角,全面审视以港兴市与以港兴省、以港兴区的关系,更加注重提高港口核心竞争力。

建设强大的港口集群,加快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以新战略观指导临海地带发展,更加注重实现陆海统筹开拓发展空间。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临海国家与地区普遍重视临海地带的开发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普遍更新理念,加快推进临海地带发展,以此带动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振兴和发展。以新战略观指导临海地带发展,特别需要把握临海地带划分标准,现代海洋经济是一种以立体、多维空间为载体的经济形态,海陆交汇的边缘临海地带,是开发利用海洋的桥头堡。按照国际规则,临海地带一般指的是陆域概念,最早划分的标准是以海岸线为外界,向陆域方向延伸30公里的方圆;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实践的发展,目前,划分标准是以海岸线为外界,向陆域方向延伸100150公里的方圆也可以界定为临海地带。由此可以断言,人类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念、观念和概念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更新。显然,发展海洋经济,必须抛弃传统理念,以陆海统筹为指导,坚定不移地科学实施临海地带划分标准调整战略,不断以更加符合实践的临海地带划分标准,为陆海统筹开拓海洋经济发展的多维空间。

世界与中国沿海区域发展客观需要陆域空间,决定了人类必定会通过适度围海填海造地的方式,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陆域空间。陆海统筹开拓发展空间,需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为前提,提高临海地带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实施围海填海造地工程。

四、以新战略观指导省级海洋经济主体功能区核心区发展,更加注重把核心区打造成 “第一基地城市”

目前各个省级海洋主体功能区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时,普遍确立了核心区的概念。如列入国家首批发展海洋经济试点的以青岛为核心区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宁波—舟山为核心区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珠三角为核心区的广东省等三个省的海洋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48%。在实践中2010年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占全国的18.21%,占本区域GDP17.8%;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占全国的9.11%,占本区域GDP12.92%;广东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占全国的20.81%,占本区域GDP17%。上述三省分别形成的“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一桥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三区三圈四带”等开发空间格局都突出了核心区在区域经济中所具有着的首位度地位。

省级海洋主体功能区的核心区所处港口的战略地位,所拥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物质技术基础等综合国力,都具象的表现为“第一基地城市”。它们发挥核心区作用,就是要成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科技成果研发的第一原创基地,成为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第一示范基地,成为特色海洋产业第一聚集基地,成为强固海防堡垒的“第一后方基地”,成为强化执法体系的陆域空间保障第一基地。

以新战略观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全方位保护,更加注重保护海洋资源和维护海洋权益。中国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最早的国家,明朝郑和下西洋空前绝后的壮举,成为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海洋事业辉煌的标志。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海洋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海洋对于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全局和战略的地位。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中国和平崛起,经略海洋和维护海洋权益已经成为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战略,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标志。中国蓝色国土达47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域国土面积的49%。实施保护战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依据我国已经签署的国际公约和国家发布的法律、法规,在开拓海洋发展空间的过程中科学保护海洋资源。特别是保护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原生态海岛、海底、岸线及海洋生物食物链等。二是国家要通过国防、外交、行政执法等强力手段,坚决地开拓海洋发展空间。实践证明,中国在海洋世纪中的和平崛起需要实施强大的保护战略;没有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保护,海洋经济空间开发只会是小打小闹式的近岸运作,而不会实现依据国际法的中远程海洋空间的开拓,更不会成为海洋强国。

五、以新战略观指导海洋经济发展顶层规划设计,更加注重综合配套改革

目前特别要重视省级海洋经济主体功能区的顶层规划设计。笔者在实际调研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江苏省制定的“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明确规定了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到规划期末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占海洋产业的20%;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比例达到10%;科技贡献率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或超过55%60%;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0%,陆源直排口废水排放达标率为100%,船舶污水收集处理率为60%

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作为WTO成员国的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定了中国经济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开放,从这种意义上说,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根本。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发展的趋势下,唯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使海洋经济走上快速发展之路。目前中国沿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主体功能区都把改革开放放到根本的位置来抓,以开放带发展,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推动深入开放,已经成为共识。

以新战略观指导海洋人才培养与引进,更加注重建立海洋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科学人才结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人及人的创造力,创造力的首位元素是人持续不竭的创意力,创意力的物质空间基础是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直接决定着人才结构的科学与合理。人才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体组成部分,只有建立起科学与合理的人才结构,才能形成富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结构。发展海洋经济要解决的人才突出问题:一是各个海洋主体功能区在实践中由于受到现行体制、机制及认识等若干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海洋专门人才缺乏的难题。要解决难题首先要解决人才观问题,不能把人才问题仅作为口号写进文件,而是要把握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不同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形成巨大的人才聚集力。二是省级海洋主体功能区需要形成支持特色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对完整、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三是实践已经证明,无论是省级海洋主体功能区还是小区域功能区,一般来说不会形成自身需要的完整人才体系,唯有借助“外脑”,才能形成强力的人才资源优势,建立起适应发展需要的完整人才体系。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