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王强提出了《关于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医学中心的建议》。《建议》从建设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主要思路、整体布局、主要措施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证。相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医学中心的建设,会提升滨州在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影响力,也会增进区域内广大民众的福祉。记者对该《建议》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为优化区域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提高区域居民健康水平、加强区域卫生人才培养、建设医学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医学中心势在必行
《建议》认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医学中心(以下简称医学中心)是优化区域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的重要举措。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把黄河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和谐新区”的重要举措;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而据王强分析,目前黄河三角洲区域范围内卫生资源数量相对充足,核心区域滨州、东营辖区内共有三级综合性医院5家,但医院综合发展基础不平衡、服务项目优势特色不突出、服务水平能力参差不齐、学科专业低层次重复建设和投入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特别是疑难危重疾病诊治水平等方面大都距省内一流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他认为建设医学中心,是优化区域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的重要举措,打造龙头,突出特色,形成合力,将给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建设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是提高区域居民健康水平的客观要求。黄河三角洲地区共涉及6个设区市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2006年区域内总人口983.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56亿元,分别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其中,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大核心城市之一,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70余万人,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域。
同时,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区域内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将会大幅增加,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将不断加快,社会转型持续加速,生活方式迅速变化,疾病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疾病负担日趋加大。特别是,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在继续保持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旺盛需求的同时,将对多层次、多样化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需求增长之间,特别是与高质量高水平服务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凸显。同时,随着疾病模式的变化,重大疾病防控任务越来越艰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都对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布局调整、服务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区域人口健康水平的客观需要。
建设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是加强区域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当前,区域内基层卫生基础薄弱,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较低,卫生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不能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存在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卫生人才培养的缺失。一是受过专门高等医学教育的毕业生数量不足,二是现有卫生人力资源的在职继续教育落后,造成了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强,使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就诊。而城市医院则承担了大量基层医院可以较低成本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工作,使得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得不到有效利用。
建设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是建设医学科技创新基地的迫切需要。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在医学科研交流合作方面各自为政,科研力量队伍松散,科研平台建设与利用分散,因而缺乏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科研课题和创新项目,产学研用结合几为空白。
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是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设切实增进各单位密切协作、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基地,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提高医学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医疗服务特别是疑难危重疾病诊疗水平的迫切需要。
[NextPage]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医学高校的直属附院,具有学科发展优势突出、专业队伍基础良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地理位置条件优越、医院品牌影响深远等优势,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医学中心现实可行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描绘的发展近期和远期目标,为建设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提供了深层次的背景依据。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可以设置“承担医学科研、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或区域医学中心,以及承担全国或区域性疑难病症诊治的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又为建设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提供了深层次的政策依据。
王强认为,滨医附院是区域内滨州医学院惟一的直属附属医院,在医学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上具有得天独厚、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并且,核心区域内其他4家三级综合性医院皆为滨州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与滨医附院有多年的良好合作基础,学术交流活跃,人员交流频繁。
作为鲁北地区惟一的三级甲等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开诊于1977年10月,1995年被确认为三级甲等医院。经过35年建设发展,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牢固确立了在鲁北地区的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急救中心地位,为保障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促进我省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建设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提供了适宜载体和实践依据。
他认为,建设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具有以下发展优势:
(一)学科发展优势突出。医院专业学科设置齐全,共有46个临床科室和13医技科室,基本覆盖了常见病、多发病的专业领域,具备了危重症、疑难病的诊治与抢救水平,开展了器官移植、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ECMO救治ARDS患者等一大批新技术,2004年独立完成了全国首例同种异体单肺移植并同期先心病矫治手术获得成功。重点学科发展突出,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重点学科3个、财政重点支持学科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2009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0年又被批准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授权单位。
(二)专业队伍基础良好。医院现有职工223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8人,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08人;博士51人,硕士357人;硕士生导师46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0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担任国家级、省级学会(协会)副主任委员8人、委员70余人。
(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滨医附院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实际开放床位1700张,资产总值达10亿元。拥有64排螺旋CT、ECT、1.5T磁共振、直线加速器、DSA、VISX-STAR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万元以上大型设备2000余台(件),总价值逾3亿元。2011年全院门诊100万人次,出院病人5.8万人次,实现业务收入8.06亿元。
(四)地理位置条件优越。医院位于滨州行政区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方便区域内及周边地区群众就医。医院的服务范围覆盖了滨州和德州市的乐陵、庆云,淄博市的高青、桓台,东营市的利津、河口、广饶,潍坊市的寿光,济南市的商河,河北省的黄骅、盐山、海兴、孟村等县(市、区)。
(五)医院品牌影响深远。多年来,医院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设施和一流的管理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成为滨州市及周边地区群众就医、医师进修、医院会诊指导的首选医院。服务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的范围覆盖滨州以及德州的庆云,淄博的高青、桓台,东营的利津、河口等县(市、区),并被批准为鲁北地区唯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定点医院。
建设医学中心的主要措施,统筹规划、“校地共建”、内涵建设、产学研用结合
在《建议》里,王强提出了建设医学中心的主要措施。一是科学统筹规划,推进基础建设。坚持统筹规划,集约高效发展和属地化管理原则,医学中心建设紧紧适应区域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在搞好总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把握好建设的时序和规模,抓住重点,先易后难,集中力量,先行突破,带动医学中心有序快速建设。
二是实施“校地共建”,完善配套政策。市委、市政府成立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校地共建协调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调研论证,开展整体规划,并在拆迁改造、筹资融资、沿街开发等方面最大限度地给予政策支持,把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建设列入校地共建重点项目,并争取成为省级建设项目。
三是坚持科研兴院,促进产学研用结合。作为医学高校的附属医院,即可独立实现产学研用的相关环节,又可高效链接学校、医院、企业和社会等多种要素。充分发挥先天优势,凝聚全区域专业力量加强攻关,抱团推进在医疗技术、生物技术、新药研发等方面的整体创新水平,加大学科链和产业链的对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医院以及区域内医药卫生行业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NextPage]
四是加强内涵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开放办院,提升对外兼容能力,积极推进国内外著名医疗、教学、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医院,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对患者、对职工、对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实现和谐医院共建,发展成果共享。
根据《建议》,医学中心规划范围渤海八路与渤海九路、黄河二路至黄河四路之间,除去滨城区第一小学与已建成的吉殿花园外,共占地约590亩。按照功能设置差别,在空间划分为医疗工作区、教育教学区、科研办公区、康复保健区、后勤服务区和职工生活区。
建成立足滨州、辐射全区、影响全省的黄河三角洲区域医学中心,成为国内知名现代化大型医院是主要发展目标;创建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的医疗保健服务中心、医学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研创新基地,是黄河三角洲医学中心的发展方向
究竟如何实现医学中心的发展规划,王强介绍了医学中心的发展思路。就是以服务“两区”开发建设为依托,以医疗工作为主体,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两翼,着力推进内涵建设,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医疗质量,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建成立足滨州、辐射全区、影响全省的黄河三角洲区域医学中心,成为国内知名现代化大型医院。
围绕把医院建成质量好、服务好、群众满意的现代化大型医院的目标,综合考虑需要与可能,医院发展确立了如下目标。
一是成为区域的医疗保健服务中心。2015年,医院建筑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床位增加到3000张,资产总值达到15亿元,设备总值达到5亿元,年门诊量达到150万人次,年入院病人达到8万人次,开展5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项目,组建10个具有较高水平的特色医疗中心,建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疑难危重疾病诊治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
二是成为区域的医学人才培养中心。深化后期临床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秀的医学毕业生。继续对口支援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通过派出医师驻点帮扶、大规模接收基层医务人员进修轮训等方式,提高区域内基层医务人员执业能力,为区域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大投入,加强建设,成为区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社会化学员培养基地、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地。
三是成为区域的医学科研创新基地。新增1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力争国家级重点学科(实验室)有所突破,为区域内医学科研搭建共享共用的高层次平台;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区域卫生事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争取10项左右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并争取国家级奖励有所突破。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