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十一五”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必须把不断解放思想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先导○必须把经济总量与质量“双提升”作为跨越发展的首要任务○必须把加快港口建设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必须把生态宜居作为跨越发展的价值取向○必须把执政为民、改善民生作为跨越发展的最终目的○必须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
历经国际金融危机、援川援疆、抗击浒苔、奥运和世博安保、节能减排、严重干旱等重大考验!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日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人民,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双轮驱动”,积极作为、变中求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谱写了壮丽篇章。
这些辉煌成就,渗透于市民的生活点滴,改善着城市的方方面面,也浓缩体现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报告中。
聚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1214亿元,人均4.32万元,分别是2006年的1.93倍、1.86倍;境内财政收入510.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8.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4.6倍、3.3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3142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4倍。
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工业强市迈出坚实步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2:54.4:36.4,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42家,增加24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润、利税年均分别增长23.9%、30.5%、29.5%。
日照钢铁、现代威亚、亚太森博、五征、晨曦等一批大企业快速崛起,临港大工业成为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3.7%。港口物流、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9.4%、14.3%。
抢抓蓝色机遇大力开放创新,区域发展战略实现新突破
确立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战略目标,日照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重点打造的“两个增长极”之一、“三个城镇组团”重要城市。
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日照国际海洋城、日照机场、日照国家海洋公园、日照港原油运输等列入国家、省战略规划。日照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照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岚山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设立,园区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接轨青岛全面深化,迎来了桥隧同城新时代。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鲁南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市行政服务大厅建成投用,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银企合作深入推进,各项贷款余额和信用总量分别是2006年的2.5倍、3.1倍,新增金融机构31家。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家,争创国家级、省级名牌73个。对外开放成果丰硕,累计实际到账外资17.9亿美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5倍;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8家;2011年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强化港城互动基础支撑,城市载体服务功能得到新提升
注重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全市之力加快港口建设,201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5亿吨,是2006年的2.3倍,四年再造了一个亿吨大港。疏港高速公路、新菏兖日铁路电气化改造、日照至仪征和日照至东明原油输送管道等工程建成投用,山西中南部至日照港铁路大通道开工建设,港口功能和集疏运体系日趋完善。
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22.5万立方米,新增变电容量275.6万千伏安,供水供电能力实现倍增。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步伐,“双城一区、轴向拓展、海陆一体、东西联动”的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天然气长输管道、北海路、香店河治理等重点工程竣工,梦幻海滩、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日照游泳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成为新亮点,水运基地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阳光度假海岸、水上运动之都成为靓丽城市名片。
[NextPage]
市区城中村改造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城市社区91个,3.2万户居民乔迁新居。生态建设持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海岸带、水源地、卧龙山等重点区域得到保护控制。人居环境明显优化,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注重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粮食总产连续七年过百万吨,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9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00家,创建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一批特色产业镇、经济强镇率先发展。
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4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硬化路。投资22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9200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林木覆盖率达37.2%,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新建农村住房12.7万户,改造危房2.8万户。建成新型农村社区 273个,成为全国首个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发放各类补贴23.7亿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县域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东港区、岚山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大幅前移,莒县、五莲县作为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国家对中部地区扶持政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工业快速发展,一批特色园区相继建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6年的1.8倍、1.9倍。五年来财政累计用于民生资金238亿元,完成市级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60项。新增城镇就业22.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国家试点市域全覆盖,城镇五项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累计发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补贴2.1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9万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走在全国前列。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6%,医疗机构新增床位4113张。
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日照赛区比赛、中国水上运动会等多项重大体育赛事。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创建为省级文明城市,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涌现出莒县农民抗震救灾志愿队、优秀组工干部孙培杰、优秀检察官邵明强、航海英雄翟墨等典型。基本国策得到严格落实,人口目标责任制考核连续五年获全省一等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六年蝉联全省第一,耕地总量连续十四年保持动态平衡。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队伍素质和执政能力实现新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争做港城先锋”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向南看向北看、学先进找差距促发展”、“开放创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等解放思想活动不断深入,执行力、创新力、公信力建设富有成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工作全面开展,人才工作成效明显。
坚持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四德”考察等制度,积极开展“两公开、四差额”试点,注重从一线选拔干部,公开选拔年轻干部,推进干部交流,选人用人公信度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县乡村换届顺利完成,包联共建村镇工作深入推进,城乡社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实行市委常委分线工作责任制、领导干部每日公务活动和每周工作计划网上公告制度,面向社会编发《民生手册》,创新形成党群“双向直通”机制,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加强。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1306件,处分党员1463人。
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增进监督工作实效,人大工作呈现新局面。政协事业长足发展,政治协商形式不断丰富,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参政议政渠道不断拓宽。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
依法治市工作稳步推进,“五五”普法全面完成,“三全”维稳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平安日照”建设深入推进,成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获首届中国法治政府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面加强,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四连冠”。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