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蓝色跨越 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9:16:10 

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在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为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实现蓝色跨越,就是把蓝色引领作为主导战略,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彰显城市特色,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加快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青岛市带来了极大的战略机遇,但我们还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蓝色跨越,真正成为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一、建设两大重点区域

未来青岛市蓝色经济的引擎就是蓝色硅谷和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创新发展体制,全力启动两大重点区域规划实施是实现蓝色跨越的重要举措。

包括“一园一区”的蓝色硅谷是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青岛打造中国蓝色硅谷就是要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努力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青岛拥有较强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和科研装备,获得了一大批国家重大海洋科技项目,建立了一大批国字号海洋科研基地,青岛有能力建设以海洋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为特征的蓝色硅谷,把蓝色硅谷定位为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引擎也是彰显城市特色,提升青岛市蓝色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西海岸经济新区陆域规划面积为2096平方公里,海域约为5000平方公里,多年的不断经营使得这片区域的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产业门类比较健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随着董家口港城的建设,西海岸经济新区将整合西海岸港口、园区、产业和政策等优势,吸引高端生产要素,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以新区北部城区和董家口港城带动全域发展的城市框架,成为沿黄流域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重要的国际航运枢纽、国家海陆统筹发展试验区、国家高端海洋产业发展领航区、青岛现代化国际新城。西海岸经济新区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成为支撑青岛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提升海洋产业体系

青岛市海洋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较好,海洋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2010年海洋产业完成增加值55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9.7%,“十一五”期间海洋产业平均增长15%。但与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相比,青岛市海洋产业总体产业层次较低,海洋主导产业发育不明显,海洋高科技产业所占比例偏低,与青岛市海洋科研地位明显不符,所以要想真正实现蓝色跨越,不但要继续完善海洋产业体系,更要大力提升海洋产业层级。

一是优化发展海洋第一产业,重点提升水产苗种、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等五大产业,到2015年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2020年达到90亿元。二是突破发展海洋第二产业,重点突破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仪器仪表、海洋防腐防污及医用纺织新材料、海洋船舶、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海洋生态环保、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海洋工程建筑十大海洋产业。到2015年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60亿元,2020年达到880亿元。三是提升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着力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科技教育、海洋文化体育、会展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到2015年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20亿元,2020年达到1230亿元。

三、完善立体交通网络

蓝色经济以海洋经济为特色,但在产业发展上呈现典型的海陆统筹的特点,而在交通方面,则需要海陆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作为支撑,加快完善青岛市立体交通网络是实现蓝色跨越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构建便捷的陆域综合交通网络。公路方面,对外尽快建成以青威、青龙、青银、济青、胶平、青兰等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骨干,二级、三级、四级公路为补充,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市域公路网络体系。市内按照公交优先、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加快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建设,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小汽车适度发展、非机动化交通得到提倡、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交通发展模式。铁路方面,对外加快建设铁路青岛北站,完善包括胶济铁路、胶新铁路、胶黄铁路、蓝烟铁路、青日连铁路、青太客运专线、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在内的铁路网络。市域内加快构筑城市轨道系统,初步形成覆盖主城核心区域、与对外交通枢纽有机衔接、争取连通胶州湾东西两岸的轨道交通主骨架。

二是加快国际航运枢纽建设。青岛拥有优良天然港湾49处,自然条件优越,2011年青岛港完成吞吐量3.7亿吨,集装箱突破1300万标准箱。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董家口港区设计吞吐量3.7亿吨,建成后将以大宗散货、液体化工品及杂货运输为主,逐步发展为服务腹地物资运输和临港产业开发的大型综合性港区,成为国家枢纽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岛港优化港口布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青岛市还计划在鳌山湾建设鳌山湾港区,再加上老港区和四方港区,青岛市的港口吞吐量将达到8—10亿吨左右,可以跻身世界前三位,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口的发达毫无疑问地将为实现蓝色跨越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是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2010年,青岛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110.1万人次,在全国机场中排名第十五位。在中国民航“十二五”规划中,青岛机场已被定位为区域性国际门户机场,但目前流亭机场的运力即将达到满负荷。所以要加快青岛新机场半岛国际机场的筹建,建成一个服务半岛、辐射全省及周边省市、面向日韩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机场。要加大国际国内航线的拓展力度,引进国际知名航空物流公司,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努力打造现代化国际航空城。一个高水平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将为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打造蓝色金融中心

金融已成为与科技、人才并列的三大战略要素,金融业发达是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国内外的经验表明,金融中心建设已成为各地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的战略举措。与国内同等城市相比,青岛市在金融机构数量、融资规模、金融创新种类以及高端金融人才等方面均不占优势,金融业相对不发达。但从未来蓝色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青岛市应该也必须成为金融中心,才能为真正实现蓝色跨越提供资金支持和信用保障。

一是高举蓝色金融的大旗。青岛虽然不具备北上广等城市的经济和金融实力,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一个蓝色金融中心,青岛很显然最适合成为这个蓝色金融中心。借助国家战略优势,青岛市要尽快构建政策领先、要素集聚、辐射面广的蓝色经济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引进、培育、创建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为蓝色经济服务的法人金融机构,尤其是总部金融机构,提升青岛市金融能级;要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把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融资与银行融资结合起来,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要探索发展新型市场,搭建投融资交易平台,完善外汇市场,加大金融衍生品的宣传推广,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衍生品市场交易;要促进高端金融人才集聚,尽快形成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精通资本运作和金融创新技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三是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尽快制定蓝色金融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和扶持政策、配套措施,完善金融政策体制;健全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资信评级、融资担保等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公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五、锻造蓝色人才队伍

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科技创新始终是最重要的支撑。而人才是创新之本,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蓝色跨越,关键在人才。只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广聚人才智力、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效能,才能真正把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

一是要加大引才、育才、聚才、用才力度。重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引进蓝色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高蓝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二是要加快引进更多高水平科研院所,搭建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汇集大批高层次科研人才,力争在科技研发和产业转化方面取得更多成果。三是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干事创业环境,为人才创业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提供更多的机遇、创造更为适宜的成长空间;优化政策环境,完善以政府为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优化服务环境,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打造人才高地提供广阔空间。

六、推进青潍日区域一体化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潍坊、日照与青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对接,完善一体化合作发展机制,形成功能互补、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镇组团。而推进青潍日区域一体化发展对青岛市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也是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是拉近三城市的空间距离。加快青潍日间铁路公路网络的建设,尤其是争取建设青岛日照城际快速铁路,使三个城市在空间上缩小距离,形成“一小时经济圈”。二是建立三城市政府间合作机制。尽快建立三城市政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相应合作机构,加强三城市之间的合作与融合,努力推动产业分工、城市规划、公共管理、要素流动等方面向区域一体化发展。三是加强三城市民间合作与融合。鼓励三城市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交流。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