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便捷的交通条件,充实的设施保障,美丽的城市面貌,是吸引和凝聚发展要素的重要渠道。东营是黄河三角洲上的新兴城市,建市时间短,重大基础设施尚待完善。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黄蓝经济区,构建畅通立体交通,保障水电讯供应,健全完善城市功能,时不我待。
构建桥头堡打通大动脉建设空中走廊
立体交通网络联通世界
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建设黄蓝经济区,必须借助外力,整合全国乃至世界的力量开发黄河三角洲。加快构建立体交通网络,让富集的发展资源流进黄河三角洲,乃英明之举。
东营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解决交通发展难题。2012年将围绕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推进东营港扩建、德大铁路、黄大铁路、东济高速公路等总投资270.3亿元的2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把东营和胶东半岛、环渤海用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密切联系起来,显著改善东营的交通条件。
如今,投资17亿元的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2个3万吨码头建成投用,实现外轮开放,总投资16亿元的2个5万吨液体化工等八大业主码头、投资5.5亿元的中海油渤海湾1500万吨石油上岸终端项目开工建设,海事专用码头、油田服务基地码头、东营港区防波堤和航道工程前期工作推进顺利。投资9.3亿元的胜利机场4D级改造全面完成,各条航线运营良好,客座率已达到最好水平。荣乌高速公路东营段建成通车,德大铁路、新博公路开工建设。
立体交通体系的建设不啻于为黄河三角洲延伸了发展的臂膀,让东营可以触摸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吸取更多的发展资源,为更多企业落户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准备了基本的交通物流条件。
2012年,在东营发展规划中,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的建设依然是“重头戏”。铁路方面,东营将计划投资4亿元,加快德大铁路(东营段)工程进度;总投资3.5亿元,新开工建设寿平铁路(东营段)、广饶至寿光段11.5公里;公路方面,东营将继续东青高速垦利南互通立交工程建设,同时计划投资12.5亿元,新开工公路项目4个,包括省道228新博路飞机场至黄河口段工程、省道316永莘线河辛路口至胜坨段工程、荣乌高速公路至利津县城连接线工程、济东高速公路(东营段);航空方面,将进一步配套完善胜利机场基础设施,增开东营至北京第二航班及杭州、深圳航线,争取开通国际航班。
东营港在黄蓝战略实施中处于特殊重要的位置。但东营建市时间短,发展基础差,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历史欠账较多。
2012年,东营港将锁定“打造重要的现代生态化工基地和国际物流港”的目标定位,加快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改善提升发展环境。
除了继续加快东营港2×5万吨级、2×5千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建设,还将投资8.1亿元,新开工港口项目3个,这三个项目分别是东营港2×5千吨兼顾1万吨液体化工码头,东营港2×2万吨液体化工码头,东营港2×5千吨液体化工码头,三个项目将于2012年、2013年相继投入使用。当前,总投资4.5亿元的东营港4×1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筑牢生命线充实动力源畅通信息流
铸造基本设施助力区域发展
东营交通设施建设上不吝投资,在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不遗余力。
水利建设必须继续加大投入。沿海防潮堤建设对已建成的200公里逐步提升标准近期投资11亿元新建东营港区段高标准防潮堤10公里、吹填土地40平方公里。投资逾64亿元建设滨海生态城防潮堤,按50年一遇、关键岸段按百年一遇的防潮标准设计新建和改造加固防潮堤。统筹调配淡水资源,充分利用黄河水,投资逾30亿元推进广南水库、广北水库开发;合理开采地下水;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加大黄河口治理力度,完善分洪、退洪设施,确保现行流路稳定。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是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的必然要求。依托“清洁技术与再生能源国际示范城市”,东营市进一步加快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在新能源开发建设方面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利用、沼气能利用,在新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重点发展风机设备制造、地热能设备制造、生物质发电设备制造、光伏太阳能电池及热水器。
如今,在东营渤海湾畔,成百上千的风力发电机,每天把清洁风电输送至黄三角电力网。以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建设扬帆竞渡、各显其“能”,成为东营市能源发展的一大亮点。
在大力推进新能源建设的同时,东营市还积极推进大型生态环保型燃煤电厂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强劲动力。大唐东营4×100万千瓦超临界生态环保型燃煤电厂一期工程2×100万千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各专题报告均已完成。胜利电厂已编制完成电厂三期扩建项目申请报告,取得了国家、省、市级土地、环评等74个支持性文件,省发改委已将项目申请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金岭集团与华润集团已签订合作战略协议,积极推进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建设热电联产4×30万千瓦项目。东营港经济开发区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已与大唐集团签订投资建设协议,大唐集团已委托设计单位开展热负荷调查工作。垦利经济开发区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准备中。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东营市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局部署,重点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网络(NGN)等新一代信息传输服务业,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物联网、云计算发展加快了步伐。
以“数字东营”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信息服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数字化东营”建设全面提速。全市信息资源覆盖率、信息化环境指数、信息技术应用指数全国领先,人均手机拥有量、互联网城镇用户接入比、人均信息服务消费额三个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全省第一。电子政务广泛应用,党政网站群成为面向社会的服务窗口和沟通桥梁,全市所有部门单位实现了日常办公和事务管理自动化,数字水利、数字海洋、数字粮食等信息化系统普遍运用。社会信息化全面渗透,“家校通”、“一卡通”、“数字医院”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应用系统逐步完善。
文化设施道路景观城市公园
秀美宜居生态城市魅力展现
2011年,是东营的城市建设年。这一年,东营中心城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之多、规模之大、进展之快,均创建市以来之最。
这一年,东营总投资71.21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43.9亿元,着力建设22个城建项目,其中包括奥体中心、儿童乐园、水城雪莲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黄河文化博物馆、胜利大街南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这些工程涵盖了民生工程、公益场馆、重大交通设施、市政配套设施、水气污染治理等各个领域,2011年底,这22个城建项目有9个已经竣工。
东营还启动实施了胜利油田所在地—西城的建设改造五年计划,西城改造项目涉及西城“三横三纵”6条道路及一河一桥改造,主要包括北一路、淄博路、北二路、西三路、燕山路、嵩山路、五六干合排导流工程及西四路六干排桥工程。重点是改善西城交通,实施雨污分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其中,将对北一路、淄博路实施拓宽改造,由单向行驶全部改为双向行驶,并打通燕山路、嵩山路等断头路,缓解济南路及周边支路交通压力。对北二路、西三路进行改造提升,改善道路通行条件,提高道路景观效果。实施五六干合排导流工程及西四路六干排桥改造项目,完善五六干合排周边雨污水收集系统,提高六干排泄洪能力。当前,总投资5.2亿元的“六路一河一桥”等一期工程建成投用,东城旧城改造顺利实施。
今年,东营市将投入30多亿元,继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新建西四路、济南路改造、胜利大街综合改造,城市公园等7个大项目;投入近50亿元,续建水城之窗、儿童活动中心等18个大项目。
一座秀美宜居生态城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