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促进渔区社会和谐发展

来源: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徐志宽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8:55 

2005年,大连市实现渔业产值153.3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30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13.8%,比“九五”期末增长70.5%和94.4%;水产品出口创汇8.6亿美元,同比增长23.7%,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渔民人均收入10500元,同比增加900元,比“九五”期末增长56.7%。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主要表现在:
优势品种产业带建设实现新突破。采取围绕一个品种,确定一个发展思路,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规划建设了鲍鱼、虾夷扇贝、海参、对虾、裙带菜、海带、菲律宾蛤仔、海胆、鱼类、魁蚶等10大优势品种养殖示范基地,养殖面积接近300万亩,产量77万吨,实现产值69亿元,占养殖总量的比重分别由“九五”期末的58%、47%和55%,提高到82%、60%和79%。
水产品加工业实现新突破。全市投资30多亿元,改建、扩建、新建精深水产品加工厂90多个,新增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水产品加工企业20个。水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加工品种达到280余种。龙王塘、皮口、黑岛3大渔业园区荣获“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称号,善岛、獐子岛、棒棰岛、天宝4大水产品加工企业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中联、金山、国富、玉璘、海晏堂、鑫源、獐子岛7个企业获得“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称号,非得、玉璘、善岛、獐子岛4个企业获得“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企业”称号,“獐子岛”商标获得中国海产品第一个驰名商标。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优势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出口贸易为导向的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新格局。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现新突破。新建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26个,海参、扇贝、鲍鱼、裙带菜等国家级无公害产品84个。有132个水产品加工企业推行了HACCP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占国内同行业的1/3。建立了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国内率先构筑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网。水产品市场准入全面铺开,源头及市场销售的水产品,例行检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和98%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出口产品合格率100%。
渔业资源养护管理实现新突破。重新修订了《大连市特种海产品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增加了保护品种和范围,经辽宁省人大批准于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实施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工程,自2002年以来减少渔船1375艘,转产捕捞渔民4953人。利用报废渔船建造人工鱼礁示范区,继续开展对虾、海蜇增殖放流,并首次实施近岸鱼类生产性放流。
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重点建设皱纹盘鲍、刺参、虾夷马粪海胆、菲律宾蛤仔、紫海胆、虾夷扇贝等6个国家级原良种场,以及旅顺董砣国家中心渔港、龙王塘一级渔港,贝类质检中心和市渔业检测中心,建造1500马力以上大型渔政执法船2艘。
渔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5年间,新增渔业“三资”企业111家,协议外资2.4亿美元。水产品国际经贸往来扩展到83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品种发展到10大系列200余个。5年累计出口水产品144万吨,创汇30亿美元。全市远洋渔船达到306艘,比2000年增加133艘。远洋渔业产值由“九五”期末的0.84亿美元增加到1.52亿美元,增长81%。
水产养殖苗种产业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市建成各类海珍品育苗室860座,育苗能力达到300万立方水体,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5.4倍和9倍。培育品种由3大类20个增加到鱼、虾、贝、藻、参、胆6大类30多个,年培育优质商品苗种1000多亿,实现育苗总产值15亿元以上,分别增长5.6倍和5.3倍,为海水增养殖增产增效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渔业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时期。大连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今后5年大连渔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和工作重点。“十一五”渔业发展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为前提,以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为重点,以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确保渔民持续增收,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渔区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大6个“百万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渔港建设速度,加强渔业支撑体系建设,保持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大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水产品产量达250万吨,实现渔业产值260亿元,年递增11.4%;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550亿元,年递增12.9%,力争翻一番,达到600亿元;出口创汇翻一番,达17亿美元,年递增16.4%;渔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达到2万元。围绕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今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渔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加快实施6个“百万工程”。今年要充分发挥庄河海洋滩涂贝类繁育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庄河市、普兰店市、金州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加快建设2处5万立方水体育苗能力的贝类繁育基地,10处万亩以上的增养殖基地,全面推广杂色蛤“三段式”育养技术。以庄河市、普兰店市为重点发展区域,建立2处万亩以上的规模化育养示范基地,扩大育苗规模和数量,加快美洲帘蛤由养殖试验向规模生产转化的步伐。以长海县、旅顺口区等地为重点发展区域,加快赤贝国家级良种场建设步伐,建立10处育苗能力20亿个以上的良种繁育基地,并充分发挥市县两级赤贝增殖区的作用,继续扩大底播投苗数量和增殖规模,力争增加底播增殖面积33万亩。
二、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高渔业经济运行质量。一是开展养殖功能区水域滩涂资源及养殖容量调查,搞好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养殖密度。二是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推行生态互补、立体养殖方式,改善、修复养殖环境,合理利用水域滩涂资源。三是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建成4个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开展微生态制剂试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疫病的能力。四是建设优势品种原良种基地,加大良种的培育和推广。
在海洋捕捞方面,今年减少渔船202艘,实施近海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改善渔业水域环境。在水产品加工方面,更新改造企业80个,新建精深加工厂20个以上。在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方面,积极推广健康苗种生产、浮筏轮兼套养、海参健康养殖管理与疾病控制、杂色蛤“三段式”育养、海底增殖投礁改良和水产养殖无公害生产等技术,大力推广“北鲍南养”、“北鱼南养”、“深水浮筏养殖”等新模式,推广及覆盖面力争达到养殖面积的60%以上。
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提升外向型渔业发展水平。一是积极借鉴和引入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推动渔业领域利用外来资金逐步向规模化、高科技含量、有助于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二是继续调整优势出口水产品区域布局,促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巩固提高养殖与加工相互促进,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三是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树立中国水产品优质精品形象,加大对水产品出口主要市场和潜在市场的开发力度。四是继续通过规范管理,提高远洋渔业发展质量。
四、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是开展渔药使用专项治理活动。从3月份开始,集中3个月时间,对育苗、陆地工厂化养殖生产用药问题进行普查。二是继续抓好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建设,新增无公害水产品产地30万亩,产品30个。年内无公害产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力争提升到50%。三是搞好生产过程的监控,以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主体,30个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为依托,建立大连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
五、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渔区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全面启动渔港经济战略,建设9座重点渔港,其中4座国家中心渔港,5座国家一级渔港。目前,除庄河海洋外,其他8座渔港都已开工建设。各地要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渔港的好政策,规划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渔区。二是建设集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水产技术推广、渔业信息与市场、水产品质量安全、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等“五位一体”的渔业支撑体系。今年重点落实好农业部已批复的长海县、旅顺口区、金州区和庄河市4个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项目。
六、强化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努力构建“平安渔业”。今年要围绕渔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继续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层层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建立多层次的目标管理体系;组织好安全大检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推进渔业执法人员进驻渔港;重点组织开展“三无”船舶从事渔业海上生产、养殖渔船、渔业运输船舶、渔船“超风级、超航区”和渔船违章搭客等几大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逐项解决目前大连市渔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平安渔业”。

2006年5月17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