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两区”建设求突破——访省发改委主任、省“两区”办主任张超超
突出“四大重点”
记者:经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国家战略一年的起步期,“两区”建设可谓亮点频现。2012年“两区”建设的发力点有哪些?
张超超:今年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求突破、出亮点、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围绕两大战略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将突出抓好产业集群培育、特色园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未利用地开发等重点工作,全力开创“两区”建设新局面。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今年通过培育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举措,集中要素资源,选准主攻方向,蓝色经济区重点培育海洋生物等5大产业集群,黄三角重点培育石油装备制造等5大产业集群。
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今年将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各类要素向园区集中配置,重点培育崂山生物产业园等37个特色海洋经济园和20个高效生态产业园,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三区三园”和黄三角四大临港产业区建设,加快建设28个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争取早见成效。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两区”发展的根本要求。今年将协调推进《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快推进威海九龙湾等6个整治项目,建设烟台牟平沙质海岸等5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完成20万亩黄三角湿地修复工程,推动国家在黄三角地区开展区域性生态补偿试点等系统工程,确保“两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未利用地开发是“两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今年将全面实施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化管理,计划开发未利用地20万亩;制定发展飞地经济优惠政策,鼓励省内外优质要素进区开发建设;制定《未利用地开发总体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协调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市场等,强力推进黄三角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工作。
着力“两大创新”
记者:无论高效生态经济区还是蓝色经济区,都是全新实践,无前章可循,创新乃唯一路径。今年的创新基点在哪儿?
张超超:自主创新是根本基点,今年将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黄三角国家湿地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编制完成并争取获批国家耐盐植物研究中心和国家海洋新能源研究院建设方案等。二是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平台,推进青岛“蓝色硅谷”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两区”,新建一批省级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三是通过积极建设烟台国家级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胶州湾海水综合利用等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四是重点引进“两区”建设急需和紧缺的高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我们将加快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银企联合,支持建立“两区”开发投资公司;做好用海管理与用地管理衔接工作,推动填海海域使用证与土地使用证换发工作;创新利用外资模式,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海洋产业和高效生态产业;建立健全学科专业设置与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机制,鼓励有关高校发展特色海洋学科专业;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进海洋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化发展。与此同时,着力抓好《规划》赋予的重大政策事项落实,力争完成蓝色经济区《规划》确定的66项中的34项,黄三角《规划》确定的17项政策事项基本完成,同时研究提出省级支持“两区”发展的配套政策,让政策惠及“两区”发展。
加快“三个发展”
记者:2011年“两区”建设按照“融合、错位、一体化”发展要求,取得了初步进展。今年将如何加快推进“三个发展”?
张超超:“两区”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强大引擎,今年我们将全面深刻把握我省实施两大战略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按照区域“融合、错位、一体化”发展需要,统一安排部署推进工作,制定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集中突破“两区”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例如,在交通方面,围绕打通省际、区际和环海大通道,重点推进滨海高等级公路、济南至东营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德龙烟、海青和青荣城际等重点铁路项目进度,推进青烟威港航服务中心规划建设等。水利方面,突出抓好南水北调骨干工程、胶东调水工程和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加大防潮堤建设力度。能源方面,加快建设海阳核电一期工程,争取开工建设荣成高温气冷堆示范项目,大力推进烟台、威海等陆地风电场建设等,进一步增强“两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同时,立足“两区”功能定位,突出各市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园区,打造一批亮点工程,促进“两区”实现错位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两区”是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龙头,我们将通过推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继续深化“两区”与日韩经济的对接互动。在海洋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争取国家批准设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推进中韩跨国海上火车轮渡项目,开展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加快与日韩间的检验检疫合作等,通过全面提升“两区”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