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日报中文网日前发表读者来信文章,题为《中朝只是“心理同盟” 》。摘编如下:
最近,包括《朝鲜日报》在内的韩国媒体在纠结于一件事。韩国总统
中国的这种姿态被韩国媒体热炒,进而有人开始质疑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名副其实?比如《朝鲜日报》中国专门记者
作为一名对韩国有好感的中国人,韩国媒体上的这一类文章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所以便希望在这里将我的观点与韩国人分享。
实际上,韩国人对韩中领导人未通上电话的愤怒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其中的原因并非中国“无视”韩国,而是另有深意。据韩国国际广播电台12月28报道,韩国总统李明博就朝韩问题和中国渔船“违规捕捞”等问题表示,“中韩两国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双方关系比外部所知道的还要紧密”。
如何理解
首先,中韩领导人之间无疑保留了不为外界所知的,畅通交流渠道。其次,我们必需注意下面的这些事实。韩国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在经济上已与中国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朝鲜日报》最近的一篇报道显示,即使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加深的2011年,韩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也仍然大幅增加。57.5%的韩国企业同比扩大了投资,预计2012年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也将继续增加。可以说,韩国企业率先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投下了信任票也不为过。
有一些数字,足以说明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是稳固的。韩中贸易在2010年便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元,超过了当年韩美与韩日贸易之和。韩中之间每周往来八百多架次的航班。每年有四百多万韩国人来中国旅行经商或学习。与此同时,有接近两百万中国人访问韩国。
而中国与朝鲜之间,则不存在这样紧密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在经济决定政治的现实世界,“血盟”只是一个虚词。中国现在面对朝鲜,更多的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
朝鲜封闭的政治,限制与禁锢了朝鲜人民的活力。而中国领导人,一直在利用一切机会提醒朝鲜领导层进行改革开放。从江泽民、朱镕基直到胡锦涛、温家宝都曾经劝说过金正日,韩国的有关媒体也曾经对此进行过报道。
作为长期阅读《朝鲜日报》的中国人,我发现韩国有许多人渴望尽快统一,也同样有许多人惧怕将要为迅速统一付出的昂贵代价。而韩国社会从整体上来说,对统一则还没有作好准备。这是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当韩国社会对统一问题尚未完全形成共识的时候,要求中国彻底抛弃与朝鲜的“传统友谊”,站到韩国甚至美国一方来,显然是不现实的。
再回到李明博总统未能与胡锦涛主席通上电话的这一问题上来。实际上,胡主席是肯定不会选择在金正日去世的这个时点与韩国领导人通电话的。因为最高领导人通电话,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姿态。也就是说,通话的内容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通了电话本身会让朝鲜新的领导层形成“中国与韩国、美国站在一条战线对付我们”的印象。
众所周知,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购买者。中国的经济与美国、日本、欧盟等自由世界已连接为一体。由于这样的一种现实,朝鲜对于中国是有着很深的戒心的,朝鲜的核设施距中朝边境不过百公里。与韩国一样,中国是最希望韩半岛稳定的国家。因为朝鲜局势不稳,中国也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与距朝鲜较为遥远的俄、日、美比起来,中国的切肤之痛是外人所无法感受到的。
实际上,中国在韩半岛唯一的利益便是韩半岛的稳定本身。如何让处于权力交接期的朝鲜政权稳定呢?中国唯一能够做的便是不在精神上给予他们任何刺激。而在之前发生的天安舰与延坪岛事件中,中国的表现也是基于这一点。
中国的政策当局面对已然发生的糟糕事件,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不使事情变得更糟。而当时更为糟的状况无疑是中国与韩美一道谴责北韩,从而使北韩连中国也一并开始憎恨。如果出现那样的局面,东北亚和平稳定的基础就将会完全动摇。朝鲜政权不稳,各种恐怖的事情都可能发生。而最为可怕的是,韩国还没有做好全面接收北方的准备。
中国对朝鲜的政策其实就是维稳。中国的领导层即将换届,现任领导人不会希望将一个巨变的东北亚交到继任者手上。在这期间,中国不会做任何刺激朝鲜政权的事情。反而会作出一些姿态让朝鲜新的领导层感到中国是支持他们的。但是,中国所能够做也仅限于此,一个友善的姿态。
鉴于中朝只是“心理同盟”,而中韩则是名副其实的战略合作伙伴。韩国完全可以通过与下一届中国领导人加强沟通,帮助朝鲜实现改革开放,从而踏上韩半岛的实质统一之路。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