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励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积极作为,科学发展、追赶超越,全面加快生态滨州、文明滨州、幸福滨州建设进程,鲁北晚报自今日起推出《回望黄蓝第一年》专栏,围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结合晚报特点,盘点今年以来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成就,以飨读者。
耳边是呼呼的海风,面前是蔚蓝的大海,12月21日,在滨州港2×3万吨级码头施工建设现场,市港航局局长王京生向记者介绍:滨州港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突破,已经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冬明春将完成水电讯配套基础设施进港和其他附属工程,明年上半年实现正式运营。
在建中的滨州港,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黄蓝”两大国家战略规划建设的重要港口之一,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号工程,是济南都市圈唯一和最近的出海通道,是山东对接天津滨海新区最近的口岸。目前,仅用了2年时间,港上11公里的引堤,6公里的防波堤,17公里的基础性通道已经完工,并且两个3万吨级码头已经达到靠泊条件。滨州已不再是沿海不见海,临海的优势终将被发挥出来。
>>改变背海发展的历史,是历代滨州人的梦想
滨州市是一个沿海城市,但一直以来,240公里长的海岸线、140万亩的滩涂、300万亩的浅海、255万亩的未利用地并没有给沿海的滨州带来明显海洋经济效益。加快滨州北部沿海开发建设,唤醒这片沉寂、荒凉、宽广的土地,彻底改变滨州临海不见海、沿海不靠海的历史,是历代滨州人的梦想,也是历届党委、政府的夙愿。经过滨州人多年的努力,时至今日,滨州港,一个亿吨级港口已呼之欲出。
建国以来,滨州人就开始了建设大港、开发北部的追梦之旅。虽然1987年省政府提出:“充分挖掘北部沿海港口资源,新建和扩建港口,打通北大门”,但是直到2000年底,滨州最大的码头靠泊能力也才只有1000吨级。2003年12月6日,市委、市政府在滨州港隆重召开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建设暨防潮大堤开工动员大会,全面拉开了推动北部沿海大开发、大建设的序幕。几年来,滨州市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扩建、新建沿海防潮大堤249公里,筑起了北部沿海开发的安全屏障,不但有效抵挡了数次大风暴潮的袭击,保护了沿海企业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新增土地面积63万亩。2005年“以港兴市”的战略提出后,滨州大港正式动工建设。
>>前期工作为大港建设铺路
滨州港港口建设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前期工作的重大进展。首先,滨州港的地位日益提升,被省政府由地方一般港口提升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并成功纳入交通运输部全国沿海港口建设布局规划;其次,《滨州港总体规划》(2011-2030)顺利通过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审批,这为今后20年滨州港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总纲,确立了方向;滨州港海港港区21.5公里防波堤工程、3万吨级航道工程顺利完成批复立项,《滨州港套尔河港区岸线利用及功能区规划》已经由市政府正式印发实施,这些都为滨州港的建设铺路;3×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套尔河3000吨级航道综合整治暨海港港区临港堆场陆域形成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滨州港明年上半年正式运营,滨州将面向大海开放发展
12月13日,滨州市召开实施黄蓝“两区”战略深入推进港口、北海新区建设大会,会上对滨州市港航局进行了表彰通报,市港航局也向全市宣布,明年上半年实现滨州港的正式运营。
“尽管冬日酷寒,但是为了赶工期、抢时间,港上的工人却不敢懈怠”,滨州港建设现场指挥部总工程师李文介绍说,现在港上的施工队伍多达300多人,项目管理人员近260人,近期作业船只通常是两三只,最多时能到三四十只。“港口建设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建设,港口施工要跟随大自然的规律,要赶潮水,有的工序要赶高潮,有的工序要赶低潮。中午12点涨潮,工人们就吃不上午餐;凌晨1点涨潮,工人们就不能安稳地睡觉。”李文明说,几百名港口建设者就是这样顺着大自然的“性子”,不分昼夜地劳作。
自2010年4月滨州港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港口建设者通过辛勤劳动创造了滨州建港史上投资数额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优异业绩:两年累计完成投资近30亿元,建成11公里引堤续建工程和6公里防波堤一期工程,港区17公里一级公路实现整体通车,码头装卸设备完成整机建造;2×3万吨级码头及附属工程年底建成达到靠泊条件;滨州港海港港区已建成东、南防波堤、形成14.86公里深水岸线,可建设3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50多个,为将滨州港打造成具备6000万至1亿吨级吞吐能力的综合性大港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今冬明春,将完成部分港区公路路面工程和码头陆域堆场硬化工程、完善水电讯进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于明年上半年实现正式运营,滨州将实现从“背向大海封闭发展”到“面向大海开放发展”的转身。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