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位于蓝色半岛经济区的卓达(张家埠)新港由卓达集团独家建设,计划8年时间建造约45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区,建成后将成为30万吨级大港。目前,海港一期引堤已入海5公里,两个五千吨码头即将运营。2012年,两个5万吨码头将投入建设运营。
2011 年11 月3 日,第三届世界华人经济论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卓达集团与马来西亚伊斯坎达投资公司签署了两项框架协议,在商业地产、住宅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展开合作。马来西亚副首相丹斯里·慕尤丁(左四)出席签约仪式。图为卓达集团总裁助理杨汗青(右一)向幕尤丁副首相赠送纪念品。卓达香水海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总规划2000万平方米。目前,香水海总一期12000亩已全面开工,图为已经交房的卓达香水海一期20 万平方米英伦湾实景图。
金九踏空、银十黯然,银根紧缩,成交低迷,随着调控手段的不断升级,市场观望气氛蔓延,中国房地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国房地产面临着一次重大转型。
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模式,实现土地利用、产业聚集、楼市兴旺和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将房地产行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探寻的目光停留在卓达集团。有别于行业的困惑、茫然,这家企业呈现出的是另一派气象
历经多轮筛选,卓达以其30万吨级国际大港、上千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城市综合体、文化产业园、养老示范基地产业领域的开发成就在众多国际企业竞争者中胜出。2011年9月23日,北京,国际俱乐部,卓达集团与马来西亚伊斯坎达投资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携手建设马来西亚伊斯坎达特区都市卫星城。
走过18个春秋,卓达信步走向国际市场。
先行先试发力入海,继续推进蓝色半岛发展战略,大举进入武汉城市圈、西安西咸新区的开发建设,抓住产业龙头,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进入2011年,卓达集团在国内市场纵横捭阖,南征北战,其城市运营商的旗帜更加鲜明,其发展势头同样令人惊叹。
走过18个春秋,卓达掀开了产业地产的宏大篇章。
一个企业的发展模式到底有没有生命力、竞争力,危机是块试金石。检索卓达18年的成长史,我们发现,每一次重大调控、每一次行业危机都是他们异军突起的良机。
聚焦卓达产业地产模式,探究其成长的路径,开掘其内在的动因,相信会给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升级以信心和启迪。
十年求索 曲径变通途
1993年,国内房地产市场一片低迷,许多在建项目纷纷下马,媒体人杨卓舒离开报社投身实业。他看到了难得的机会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土地价格低廉。行业最困难的时候正是低成本进入的良机。他实现了创造性的突破通过大规模易货解开了房地产链条上的众多死扣,盘活资源,充分利用。历经几年磨砺,卓达建设了上百万平米的书香园小区,建设了闻名石家庄的玫瑰园小区,迈上了事业的第一个台阶。
“我们不能光盖房子,要做产业模型,能够无限复制,吸纳更多的就业,创造有更多产出的产业模型”,杨卓舒不止一次向集团管理层灌输他的理想。
一个梦想萦绕在心头,一种诱惑不可抵挡。
进入2000年,国内房地产加速发展,卓达开始走出河北在全国布局。这时杨卓舒却对整个行业充满了忧虑从企业长远发展看,总是盖一片卖一片,然后留下一班人马搞物业,企业尽管可以积累丰厚的资产,但是终究缺乏真正坚实的基础。必须向实业型房地产转型,必须向综合物业、持久物业方向发展,才能有不竭的活力。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必须深度开发土地,实现更高的附加值。
理性判断源自实践。
2001年,卓达确立了先建设后开发、先予后取,产业先行的开发模式,提出产业造城是企业今后快速、高效发展的基本模式。
创新无坦途。
“在国内住宅发展最快的10年,我们却寻找产业地产路径,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一受挫二受挫,不停地受挫,失去了很多机会,遭到了很多质疑”。杨卓舒从不讳言所走过的弯路,也从不回避所经历的挫折。
“从战略高度构建竞争优势!”2005年,沉寂多年的卓达第一次高调提出他们的发展战略。
这年,正值经济低谷。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众多企业疲于过坎儿,卓达却大规模推进产业造城、文化造城,把地产和当地优势产业相结合,开发服装产业园、星辰项目群、太阳城,解决了两万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集团由此顺利完成了战略转型,从单一的住宅房地产开发逐步发展为商业地产、文化产业、市政建设、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大型实业集团,项目遍及河北、北京、天津、海南、内蒙古、山东等地。
“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表达!”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中国房地产举步维艰,收缩战线,冬眠求存,卓达不仅没有放慢脚步,反而提出更高的目标。
策马东进,长驱大海。在山东文登,30万吨级张家埠新港建设拉开帷幕;在河北石家庄,旧城改造项目大规模展开;在天津开发区,中国养老示范园区快速推进;在海南三亚,全龄化养老示范社区加快建设……
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30万吨级港口,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其实早在2007年,卓达就把目光转向山东半岛,转向了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大海
蓝色经济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的新方向,是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新空间,是中国改革开放下一个30年的新区域,是中国真正走向世界、引领世界的新起点。
从整个亚洲版图看,威海香水海新区位居东北亚要津,与日本韩国近在咫尺,是中国距世界发达国家最近的地方,是吸引日韩技术、人才、资金最便捷的地方,在这里建设港口,使其成为腹地经济的重要支柱,无论加工贸易物流产业,还是现代化重工业,都能找到成本、技术、资源和市场依托。以港口为龙头,产业板块联动,按照成本原则落地,提高物流效率,重构产业链条,加大协同效应,发展产业集群,构建区位优势,扩大经济辐射面。
与深度开发土地并举,深度开发海洋,卓达产业地产模式在齐鲁大地上前所未有地得到放大。
2011年,房地产界称之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年,看不到政策边界,找不到新的发展路径,卓达却在产业地产模式的引领下意气奋发,浩荡前行。
以北京京东南项目群为代表的环首都经济圈开发,以山东南海产业新城为代表蓝色半岛经济区建设,武汉、西安国家战略新区建设以及马来西亚新特区的开发,卓达已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推手。
起步于房地产最低迷的时期,崛起于每一次经济低谷。走差异化道路,十年求索,曲径变通途,一个全新而宏大的卓达产业地产画卷展示在世人面前。
多元价值 牵动产业链
2011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公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临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此时,卓达已在蓝色经济区深蓝区山东威海南海新区开发建设了三个年头。
从海南国际旅游岛到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卓达总是与国家战略、区域战略不期而遇,站在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前沿。
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关注和研究卓达模式
以产业为先导,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地产开发,先予后取、先建设后开发、产业造城,从而实现兴业安居、安居兴业的开发目标,是卓达的基本赢利模式。
这个模式的核心是:产业先行,高效、集约、可持续地利用土地,立足循环经济,发挥区位优势,以优先解决就业难题为突破口,推进城市化进程。
解析项目,一叶知秋。
当年卓达在石家庄东南方向的栾城搞开发,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在总裁杨卓舒眼中,未来石家庄的人口将从200多万发展到500万,这是一块难得的可以承载产业地产战略的土地。不同于普通的房地产开发,它具备多元价值:建设移民新城,把当地农民就地转移为产业工人;发展绿色环保农业,解决困扰市民食品安全问题;创新养老模式,以住宅消费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一个3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今年,随着石家庄三环道路及东南水系的开通,卓达的战略远见为社会所认同。
跳出房地产做房地产。
从更高层面对房地产开发进行跨越行业周期的考虑,卓达把他们的产业地产战略指导思想总结为“顶天立地”。“顶天”是指考虑行业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国家大的产业政策;“立地”是从具体项目做起,从每一个盈利的项目开始做起。
把企业经营赚取利润的过程规划成与城市共繁荣、与百姓同受益的过程,卓达无可推卸地担当起城市运营商的角色。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能用新产业凝聚工人的城市才有后劲;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新的产业布局和新的城市扩张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在总裁杨卓舒眼中,对于庞大的产业地产项目的取舍居然如此简单。
无法按捺壮大的冲动。
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打造更大规模的产业地产,启动更多项目集群,推动集团的战略布局。
研究“环首都经济圈”产业规划,卓达在北京东南方向的武清地区建设囊括养老产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三大产业的京东南卫星城,通过产业创新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区域经济跨上新台阶。
海浪一般汹涌的态势。
“我们提议政府在卓达海港附近预留3万亩住宅用地和1万亩临港商业用地,有人问要得了这么大吗?我说这还不够用呢。一算账,将需要40万产业工人。40万产业工人,有20万成家,需要20多万套房子,平均每套100平方米,至少得需要2000万平方米住房。这是一个多大的市场!”谈起建设初期,杨卓舒多了几分感慨、几分自豪。
推进,不舍昼夜地向前推进。
卓达张家埠新港首期两个3万吨级泊位将于今年底投入使用,二期5万吨级泊位正在加速建设。卓达新型绿色建材基地投资30亿,全面替代传统建材。投资超过亿元的项目82个,超过10亿元的项目11个,其中韩国现代重工等国际大企业已在临港产业区落地开工,13家企业已经正式投产……
山东威海卓达香水海规划面积2000万平米,在中国实属罕见,然而,在卓达城市运营、产业先导的蓝图中。
“不仅房子是要造好、造美,更重要的是房子以外最有附加值的这部分有产业、有配套,而且要把产业延展得很广,启动一个关键环节就能牵动产业链”。
在总裁杨卓舒眼中,评价一个项目的标准也是如此简单。
“每个产业所相关的环节,我们只拿链条中最重要的那部分,给上游、下游的无数环节提供机会。创造机会,让别人和我们一块做,把利让给别人的过程,就是别人帮我们一块儿把事做大的过程”。
蛋糕大家做,共享带来共赢。
卓达产业地产开发模式,牵动着产业链,引领着市场需求。
国内外资本投来关注的目光
卓达产业地产模式的出发点是将地产资源与其它资源整合,把土地开发升华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对于土地与房产的开发是持续性的二次、三次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升值潜力与投资价值。
面对众多合作者,卓达没有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公开强调其项目运营的四大条件
第一,项目所在地应界定为新建的城市,或者要有规模巨大的改造重建;第二,必须要有产业基础,以产业为龙头带动地产开发;第三,城市该有的元素都得有。配套齐全,单一的房地产做得再大都不行;第四,开发企业拥有一个强大的资本运作平台。
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临港产业、集成住宅产业、城市基础建设、文化产业、绿色农业产业、养老产业已成为卓达地产主业之外的重要支柱产业。利用地产载体,让各产业充分融合,相互借势、互补,产业高度整合激增新的价值。
资源价值最大化,客户需求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带动城市或区域增值,随着项目集群的进一步展开,卓达产业地产的多元价值愈加凸显。
自我救赎 启迪产业升级
来自国家海洋局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已达3.8万亿元人民币。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窗口效应、引擎效应、平台效应的临港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龙头。
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统计,我国住宅建设是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约占社会能耗总量的40%,我国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近四成。实现住宅产业化,引领住宅走上低碳绿色道路,绿色新型建材是重要突破和支撑。
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预测研究报告》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具有广泛社会需求,拥有广阔市场空间,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养老产业无疑是朝阳产业。
文化产业、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都是国家政策鼓励的产业……
纵观卓达产业造城10年,梳理其产业地产路径,无论从点到面还是产业链,都在围绕以上产业布局谋篇。社会所关心的就业问题、税收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这里得到较好答案,项目因此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走出单纯商业价值的脆弱。
在以房地产为主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临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绿色农业、养老产业等产业地产顺利推进,逐步构建起区域产业链的整体竞争态势,有效地避免了单一产业带来的风险,卓达进入多元化实业发展的新阶段,开始了百年实业的战略起步。
2011年7月,卓达成立18周年。恭贺的信息纷至沓来,庆贺的方案一次次递交,总裁杨卓舒一直没有批复,在他心中早已想出了一个最佳方案不是音乐,不是歌舞,也不是盛宴,而是全员反思,自我反思!
一场心灵盛宴在上万名卓达员工中展开
“卓达18年开发的过程就是产业地产模式不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带领万千客户一起创富、一起幸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突破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更是超越自我、自我救赎的过程!”
“先进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在竞争中、在自我否定中激发出来,先进的商业模式一定来自于企业价值观,只有在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间找到平衡的企业才是社会真正所需要的企业。”
“怀抱小,又怎能抱月拥川?利他是最好的利己,无私才能成其私”。
对于中国房地产转型升级的思考是反思的重要课题
“改变企业的发展模式是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根本手段”。
“一个企业的真正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税收、安置就业、拉动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更应该贡献企业文化,贡献企业发展模式,为行业、为整个国家经济提供探索和借鉴。卓达愿意探索输出企业模式,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卓达的反思与救赎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对于狂奔了20年的中国房地产业来说,自我救赎无疑是面向未来的一剂良方。
卓达的探索与突破也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
产业地产能有效地实现居住价值、产业价值与城市价值三者的统一与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投资向产业运营方面转化,促进房地产资本转化为实体资本和产业资本,促进房地产开发商提升产业运营能力和区域运营能力,抵御政策的周期性风险。这样的模式既顺应了大势,又实现了各参与方的利益共赢,将为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开辟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