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海全给记者介绍说:这个开发区成立于1995年8月,已经度过了6岁的生日。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盐碱地,6年后一座新城的雏形已经显现。
记者先后驱车参观了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沿海防护堤,它长达20公里,现已基本建成。它防护着背后的新城,又是一个休闲旅游带、生态保护带。陪同记者的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刘伟说:滨海辖区面积677平方公里,人口15万。可开发利用工矿存量用地500多平方公里,地下卤水、地热、风能等资源丰富,区内现有企业500多家,工业产品300多种,其中,纯碱、原盐、溴素、溴化物等14种产品产能居中国乃至世界首位。201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就滨海发展的有关问题,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海全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提升发展标准档次滨海新城拉起框架
站在一张滨海新区规划图前,陈海全介绍说:"黄、蓝"两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滨海开发区被确定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四港四区一带"优先发展区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经济新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因此成为"三区"交汇的战略高地。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科学投入、高水平建设,统筹推进开发建设。在"一城四园"的规划布局基础上,聘请国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进一步优化提升总体规划和功能区控制详规,构筑起了滨海新城发展的框架。按照整体规划,预计到2030年整个新城人口将达到100万人。按照"一城、三中心、三基地、四区"的功能定位,全面提升滨海新城开发建设水平。"一城",就是又好又快建设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充满发展活力、富有独特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化高效生态滨海新城。"三中心",就是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商务中心、港口物流中心和滨海休闲旅游中心。"三基地",就是努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绿色能源基地和蓝色高端产业科教创新基地。"四区",就是努力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主战区、新兴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先行区、潍坊市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一城"其实就是潍坊新城。它以"四城"理念启动开发建设。以"希望城"理念建设科教创新区,重点引进职教院校、科研院所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努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竞争力的蓝色高端产业科教基地。滨海科教创新区一期园区像一颗巨大的种子,初步形成"一岛、两环、一边、一轴"的规划格局,整个园区实现空间开放化、资源共享化、建设弹性化、后勤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管理整体化。目前,科教创新区已完成投资21亿元,一期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已有25所院校确定入驻,11所开工建设。山东省第一所海事类高职院校山东海事职业学院,4000多名师生已于今年9月入驻。以"太阳城"理念建设中央商务区,按照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定位,积极发展高端商务服务业,加快现代城市要素聚集,进一步提升建设标准和档次。已完成起步区设施配套,加快实施中央公园、广场等基础工程建设,综合商务中心、金融中心、学校、商住区等项目全面开工,打造黄三角地区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商务聚集区。以"幸福城"理念建设高档商住区,规划建设滨海生态城,加快达美花园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依河拥海"的宜居生态新城区。以"欢乐海"理念建设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黄金海岸示范景区,高标准实施防护堤内侧绿化,启动港丽湾、国际影城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吸引力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
在新城建设中,潍坊滨海人显示出过人的眼光和魄力,每100平方公里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围绕一个大企业兴办一个产业园。滨海开发区把发展蓝色高端和战略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推进新兴高端产业链条式组合、园区化布局、集群化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园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装备制造、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等项目。现有潍柴重机等项目200多个;临港产业园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海洋化工和石化产业。现有中国海油、以色列化工等项目;绿色能源产业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现有华能风电、国电风电等项目;海港物流园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临港物流、加工配送等。现已有中棉物流、海正物流等33个项目入驻,协议总投资150亿元。
壮大蓝色高端产业 打造蓝色增长极
陈海全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目前,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建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80个,其中过亿元的148个,过10亿元的16个,过百亿元的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500多亿元,这说明,一个蓝色经济增长极正在滨海迅猛崛起。
陈海全说,2010年以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把发展蓝色高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调重点,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培育壮大新兴高端产业。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以海洋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海洋装备制造业,以潍柴滨海产业园、国电风机设备制造及国家级海上风电研发中心等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以船舶配套设备、风电设备制造等为主的海洋装备制造业,目前潍柴大马力发动机项目已实现批量生产,潍柴铸造项目厂房已封顶,年内将投产,国电风电正加快建设,一期7台3兆瓦风机正在进行测试,年内并网发电。石化产业,以潍坊弘润石化、中海油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为重点,培育形成千亿级的石化产业,以中海油特色化工基地为重点,带动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汽车产业,依托瑞驰汽车产业园、陆地方舟新能源汽车等项目,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城",形成集教学、研发、生产、配套、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汽车全产业链。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完善扶持政策,拓展发展领域,丰富发展业态,全面提升服务业规模和水平。临港物流业,高标准推进交通物流园建设,建设物流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环渤海地区大型交通枢纽中心。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和海洋开发五大产业,加快引进一批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化链式发展。
基础设施突飞猛进滨海速度令人振奋
记者参观了潍坊森达美港、沿海防护堤工程,以及园区内的道路、绿化工程,并让陈海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他说:"2010年以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国家级开发区的标准和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定位,加大科学投入,坚持综合开发,基础设施突飞猛进,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功能定位愈加明晰,为新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我们重点推进了十大基础设施建设。"
潍坊沿海防护堤二期工程的顺利合龙,终结了潍坊市千百年来"临海不见水"的历史,沿海防护堤二期已实现全线通车。
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潍坊森达美港去年完成投资10亿元,万吨级码头2010年12月28实现通航,3个2万吨级码头正在建设,今年将完成1800万吨,成为鲁中、鲁北、鲁西地区货物进出海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重要对外开放海港口岸。
同时依托临海临港优势,开发区大力发展海港物流业,以交通枢纽物流、中棉物流、鲁中物流等项目为重点,做大临港物流产业。加快生态建设,搞好弥河、白浪河、南一横"三河"综合改造,推进沿海防护林、滨海生态林场建设,2010年完成植树600万株,投资20亿元实施了滨海大街、海河路、海惠路、渤海大街等30条道路新建改造和绿化,着力推进交通枢纽、道路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德大铁路、黄大铁路、滨潍诸铁路、疏港铁路、城海轻轨等7条铁路将在这里交汇。今年将启动各类建设工程170多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重点实施沿海防护堤、森达美港、滨海渔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建设创新街、滨海大街、海惠路等重点骨干道路,积极推进城海轻轨、潍坊机场、疏港铁路等前期工作,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在建设过程中,集中彰显了"滨海精神"。沿海防护堤的建设,对于保障开发建设成果、搞好深度开发意义重大。滨海建设者们凭着一股壮士断腕的豪迈气魄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精心组织施工,经过180天昼夜奋战,长达20公里的沿海防护堤二期顺利合龙。
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一幕幕精彩传奇在渤海湾南岸轮番上演。走进滨海,到处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道路上,长长的运输车队急驶;森达美港内,装卸船只来来往往;数百个项目的建筑工地,塔吊林立,施工正酣。经济指标每两年翻一番,每天投入发展的资金都超过1亿元,每3天就有一个项目引进,每5天就有一个亿元项目落地……这里的效率被称为"滨海速度"。
在采访结束前,陈海全表示:近年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抓住"黄蓝"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三区"建设集一身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奋力争先,站在更高层次实现更大发展。
他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搞好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潍坊北部沿海良好的区位和空间优势,按照国家级开发区的标准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区的目标定位,更好更快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高效生态滨海新城,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奏响了昂扬激越的蓝色乐章。"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