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官兵押解“八·六”海战中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
“八·六”海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粉碎蒋介石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所谓“国光计划”的重要一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介石一直都在做着“光复”大陆的美梦。60年代始,台湾当局以为大陆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又兼中苏关系紧张,是实施袭扰、“反攻大陆”,实现其所谓“国光计划”的最好时机。此后,便以大规模袭扰为主。仅在1962年10月至12月,蒋帮便派了九股职业特务、反动军官、惯匪首领、逃亡地主和反革命分子,分别在广东的海丰、惠阳、惠来、电白、台山等县沿海偷渡登陆。这九股武装特务一上岸便遭到解放军、公安干警、民兵和武装群众的围追堵截,迅速陷入全民皆兵的汪洋大海之中而被全歼。其计划一再修订,从“凯旋计划”至“中兴计划”到“国光计划”,其反攻大陆的妄想终难圆梦。
到了1965年8月,台湾当局再度派遣“剑门”、“章江”号两舰执行“海啸一号”任务,运送特战人员,同时侦测我闽粤沿海,搜索情报,狂妄地将其“国光计划”推向高潮。经“八·六”海战,“结果,被解放军鱼雷艇击沉”①,促使蒋介石深感制海权已经完全丧失。无奈只得于1972年将专为“反攻大陆”谋划的“国光计划”作战室并入“国防部”,其“反攻大陆”的美梦彻底泡汤。事实证明:不管其“反攻”口号喊得多么响亮,也不管其计划叫得如何中听,但终究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蒋帮在“八·六”海战的惨败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一、击沉“章江”号
1965年的盛夏,烈日炎炎,升腾的热气使人喉干舌燥。烈焰更燎起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狂热,其反动气焰甚嚣尘上。6月17日,蒋介石在陆军军官学校召集中级以上军官,以“军校历史检讨会”的名义进行精神动员,准备“反攻大陆”。所有参会军官写下遗书,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亢奋。8月5日凌晨,蒋介石派遣海军巡防第二舰队旗舰“剑门”号和猎潜舰“章江”号组成编队,由台湾左营港起航输送武装特务,企图在闽南的苏尖角、古雷头一带偷登袭扰。
“剑门”号是1250吨级的大型猎潜舰,舰速为18节(节为海上航速计量单位,每小时走多少浬就是多少节,18节等于每小时18浬,1浬为1852米),舰长67.5米,舰宽近10米,吃水3.4米,舰上火力较强:装有76毫米的主炮2门、40炮4门,反潜鱼雷发射管1座(三联装),刺猬炮24管。“章江”号是450吨级的轻型猎潜舰,舰上装有76毫米主炮1门、40炮1门、20炮5门、深弹投射器4具。舰速20节,舰长53米,舰宽7米,吃水3.3米。该两舰均有速度快、火力强的特点。
8月5日15时12分,正当“剑门”、“章江”两舰在我东海与南海交界的海域游弋之时,被我东海舰队观通站雷达发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决定,由就近的南海舰队汕头水警区组织舰艇部队歼灭之。17时45分,海军南海舰队向总参上报了“放至近岸,协同突击,一一击破”的作战方案。
为争取时间,南海舰队一面上报作战方案,一面命汕头水警区组织鱼雷快艇11艘、护卫艇(又称高速炮艇)4艘组成突击编队,161炮舰为支援兵力。由副司令员孔照年坐镇611艇负责海上指挥。打击海区预定在南澳岛以东,东山岛以南或南澳以南,南澎以西海域。作战的指导思想是:隐蔽接敌,靠拢近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7时,敌两舰进至东山岛东南40浬处。23时10分,总参批准了南海舰队的作战方案,并提出“放进来打,越近越好,争取晚上打,拂晓前撤回原地”等五点要求。
关于“八·六”海战的光辉战绩,在当时、事后都有过很多报道,直至前不久,还有王国梁同志的《新中国第一海战八·六海战揭秘》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连载在《广东党史》(《红广角》)期刊,非常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由于当时鱼雷快艇处在高度的保密状态,“八·六”海战中的护卫艇(高速炮艇)的战绩、“钢铁战士”麦贤得的英雄事迹、“海上先锋艇”的战斗业绩,早已广为流传,并在人们的心目中深深扎根。而鱼雷快艇及其“海上英雄艇”的英雄事迹,却鲜为人知。
“八·六”海战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绝密也应当解密了。时光将洗刷历史的尘封,辨明了真伪与正误,使其更加清澈明亮,光辉灿烂,像日月经天,光彩夺目;岁月又将冲淡了历史的固执与偏见,像江河行地,曲折迂回,川流不息地滚滚向前。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人们永远心中铭刻,海军将士们的丰功伟绩,将与日月同辉,与山河永存。
剑门号
1965年8月5日,晚饭后,有的部队在集体操练,有的官兵正在器械上锻炼身体,有的战士在球场上角逐,也有官兵在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菜园子里浇水种菜。营房里传出水兵们课余饭后自娱自乐、吹拉弹唱的欢乐歌声。庆祝“八·一”建军节的余兴未尽,晚霞映红了这个大海之门。
大队长崔玉栋是个东北大汉,身高两米,体重100公斤,长得像个红面关公。酒量过人,曾经有人喝汤喝不过他喝酒,可见其英雄海量之一斑。这天,他不敢多喝,他陪慰问团晚宴后习惯性地回值班室,巡视一下作战室的战备情况,路过招待所,听到有人拉着动听的手风琴。他走近一看,原来是航海业务长徐发元在招待所外的台阶上,边乘凉边悠然自得地拉着他那拿手的好曲。崔大队长寻声觅音而至,他欣赏了一阵后,便搭讪地说:“你左右两手配合得很好,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啊,真不简单。”徐发元说:“我这是从苏联专家那里学来的。二战时期,朱可夫元帅手下的一个方面军的司令员手风琴拉得很好,每次战斗准备好后,朱可夫说:‘只要听到他那准确清晰的琴声,就知道他胜券在握,我朱可夫也心中有数。"崔大队长答曰:“是啊,我听到你的琴声,不但心情振奋,而且成竹在胸。”说完,匆匆回到作战室。1 9 时4 5 分, 部队集合到露天舞台观看汕头地区“八·一”慰问团安排的潮阳县慰问团演出的歌剧《洪湖赤卫队》,20时正式开始。官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精彩的演出。20时15分,突然警报轰鸣。为尊重地方慰问团的亲切慰问和辛勤劳动,做到战备、演出两不误,部队首长决定,并由值星官当即宣布:战斗值班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其余人员继续观看演出。
在码头值班的6艘艇,全体人员3分钟全部就位,并立即作好最后检查和起航准备。值班艇早已将鱼雷、淡水、燃油、武器弹药装填完好,现在只等一声令下。在船排上的6艘艇除1艘大修不能下水外,其余5艘立即下排。舞台上正是歌舞升平,而码头上却在忙着舞枪弄弹。山上山下,台上台下,正演奏着一曲舒缓与紧张,和谐与战斗二重奏的交响乐。
南海舰队下令汕头水警区护卫艇598、601、558、611艇4艘、161炮舰1艘及鱼雷快艇11艘(鱼雷快艇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6艘艇;第二梯队5艘艇),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听令出击。鱼雷艇的主要武器是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其余是14.5(或12.7)机枪2挺(或4挺),m—1型深水炸弹6枚,沉—1—500型水雷2枚,最大航速52节,艇长19米,宽3.5米,排水量为20吨。护卫艇排水量为120吨,最大航速30节,双联装37毫米火炮2门,双联装25毫米炮2门,可装深弹和水雷,艇长38米,宽5.5米,吃水1.5米。从吨位和火力看,我方均在敌人之下,而以速度论,我方则在敌人之上。这就为我军将士创造了近战夜战的有利条件。
官兵们情绪高涨,斗志昂扬,鱼雷快艇只用了两个半小时便完成了战备工作(包括在排上下排艇只的装填等一级战斗的准备),比平时缩短了半个多小时。尤其是在排上检修保养的艇动作更是迅速、认真。124艇艇长马开富,其124艇正在进行大修,不能出海,但他求战心切,坚决要求出海参战。那时,120艇艇长住院未归,马开富奉命驾120艇出征,参加第二梯队作战,始得如愿以偿。战斗中他不负众望,勇敢穿插,雷中敌腹,荣立二等战功。
22时43分,鱼雷快艇第一梯队131、132、134、135、123、133艇奉命启航,大队指挥艇为131,预备指挥艇为134,支队副政委闫起凤随大队长崔玉栋坐镇131艇,航海业务长徐发元在131指挥艇领航。在岸上指挥所的引领下,编队高速接敌。
8月6日1时24分,海面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得海风呼啸,海浪汹涌;又兼实行灯火管制,闭灯航行,快艇部队始终未能与海上指挥所联系上。指挥员崔玉栋当机立断,将6艘艇分成三个艇组:131、132为第一艇组;134、135为第二艇组;123、133为第三艇组,组成防空队形高速接敌。第二艇组中途由于规避渔船而掉了队。后来跟队后,才发现不是鱼雷艇队,而是护卫艇艇群。第二艇组一直尾随高速炮艇,以便进行“高快协同”。所谓“高快协同”是指按常规,先由高速炮艇突击,以密集的火力将敌舰火力压住,然后由鱼雷快艇运送“炸药包”,向敌舰施放鱼雷。
图为鱼雷快艇第二梯队击沉“剑门号”后于黎明时分迅速组成防空队形胜利返航
1时42分,鱼雷快艇雷达发现敌舰并主动修正航向,全速追踪敌舰。在失去海上指挥所指挥的情况下,快艇指挥员机动灵活,两次改变航向选择有利阵位接敌。当距敌60链(链为海洋距离计量单位,10链等于1海里)时,敌舰仗着火力强、射程远的优势,先向我方开炮,并打出照明弹。敌人的照明弹虽然照亮了我方舰艇,但也照亮了他们自己。此时,高速炮艇艇群在我鱼雷快艇侧后约50链,鱼雷快艇迎敌转向,并朝火光方向搜索敌舰,确认“章江”、“剑门”两舰后,直追至40链时,崔玉栋下令:各艇组展开,占领有利攻击阵位。各艇组迅速展开,飞速占领阵位。当距敌“章江”号15链时,敌人全部火力集中向鱼雷快艇开火。快艇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继续占领有利阵位。当鱼雷艇接近发射阵位时,敌舰向我转向。这对我极为不利,迫使鱼雷艇群在敌舰面前作近距离的机动,重新占领阵位。指挥员只好下令:各艇组重新占领阵位。因速度过快,风高浪急,艇体震动太大,132艇机器出现故障,温度飙升,轮机长梁镇祥下机舱排除故障,故障排除后回到驾驶台,艇体中弹,梁镇祥被弹片击中,多处受伤,左腿伤势较重,但他一直坚持到胜利返航。返航后,发扬连续作战精神,继续装填。他坚持把燃油、淡水、鱼雷和武器弹药装填好后,第二天伤口发炎了,才被送进医院治疗。
1时58分,第一艇组距敌舰5链时,开始向“章江”号实施攻击,131艇因右侧雷管送药(引信)受潮未能点火,鱼雷没有射出。132艇因耳机故障而没有听到发射口令,因而两艘艇只发射出一条鱼雷,未果。
2时17分,鱼雷快艇第三艇组123、133艇向“章江”号发起攻击,4条鱼雷齐射。狡猾的敌人立即向我第三艇组转向,规避鱼雷。这说明敌舰上的指挥官是训练有素的,他们发现鱼雷艇施放鱼雷时,当即转向于我或背向于我,使其敌向角最小或最大,命中率就很低,以此躲避鱼雷袭击。我第三艇组又未果。
此时,尾随高速炮艇的鱼雷快艇第二艇组134、135艇已在炮火之光和照明弹之中看准了“章江”号。第二艇组立即离开炮艇编队转向西南,直奔“章江”号。2时20分,两艇4雷齐射,命中1雷。“当时两艇舱面人员大部分都听到一声沉闷的爆炸声,一号艇鱼雷兵梁桂华当即报告:‘命中了!"第一梯队放雷后返航。②
“章江”号遭重创后,我4艘高速炮艇紧紧咬住敌人,扩大战果,猛烈的炮火在敌舰的甲板和驾驶台上爆炸,同时猛烈轰击“章江”号的舰弦,促使其尽快进水下沉。其时,“章江”号虽然中雷后舰尾开始下沉,但还在作垂死挣扎,疯狂地向我方舰艇猛烈炮轰,611艇受重创,轮机兵麦贤得头负重伤,脑脊液外溢,鲜血糊住了双眼,但他仍然坚持战斗,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在主机旁,凭着他那熟练的技术,摸索着往返前后机舱,紧闭双眼,操纵机器,排除故障,直到胜利返港,成为代表那个时代的被誉为“钢铁战士”的战斗英雄。至3时20分,高速炮艇连续发起六次攻击,由500米打到50—30米内。601艇也中弹4枚,艇长吴广维英勇牺牲,副艇长王瑞昌立即接替艇长指挥,继续战斗。“章江”号终在3时33分沉没于东山岛东南24.7海里处。
二、击沉“剑门”号
当“剑门”号发现鱼雷快艇时,便开始逃离战区,因为他们没有忘记以往“太平”号、“洞庭”号、“海昇”号被鱼雷快艇击沉的惨状。“章江”号遭重创后,“剑门”号更慌不择路地全速奔逃。总参、海军、广州军区首长指示:“部队既已出动,就应坚决在天明之前突击一次再撤,空中掩护由空军负责。”③南海舰队令在战区的558、598、601艇3艘高速炮艇(611艇因受重创返航)发扬连续作战精神,继续追击敌旗舰“剑门”号。
早在8月6日0时57分,鱼雷快艇第二梯队便奉命启航离港,赶赴南澳岛云澳湾待机,协同高速炮艇歼灭“剑门”号。第二梯队的119、120、121、122、136艇离港后,以40节的速度迅速向待机点飞驰。5艇全部实行灯火管制,漆黑的海面只看到快艇劈开的浪花昏暗的磷光。指挥艇为119艇,预备指挥艇为120艇。虽然是伸手不见五指,但他们还是跟得很紧,一艘紧跟一艘,相隔只有三、五十米,组成单纵队,副大队长张寿赢和大队政委刘维焕坐镇119艇指挥。
艇上人员很少,每艘按编制只有9~11人,同志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坚守战位。119艇党小组长、副艇长张俊甫就深入到各个战位进行动员,向大家讲清: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为国立功的机会到了!我们不但要英勇善战,而且要沉着镇定,排除万难,坚决完成任务,不但要用勇敢战胜敌人,而且要用智慧消灭敌人。机舱的同志听不到(因为机器声音太响),就用手势和表情表达,有时用笔写在纸上,告诉大家:要坚定信心,坚决完成任务。并向不能离开战位的同志端茶倒水,以温暖人心,鼓舞士气。大海中波涛汹涌,艇队在颠簸中疾驰,时而被海浪涌起,升腾在浪峰之中,时而又跌落在浪谷之下,海面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不时地扑面而来又擦身而过。艇队一路劈风斩浪,于凌晨2时10分赶至南澳岛云澳湾待机。
大队政委刘维焕把119艇全体人员集合在前甲板上,作了简单有力的动员,要求大家抓紧待机时间进一步认真检查机械,保证机器正常运转,确保战斗胜利。大家纷纷表示:坚决完成任务!副大队长张寿赢,中等身材,性格沉稳,沉默寡言而多谋善断。他深知,雷达在战斗中的作用,就像自己的眼睛一样,尤其是夜间。他把雷达班长何杏生叫到后甲板询问这次战前准备如何,战斗中有何把握?何杏生向张副大队长汇报了情况后表示:一切准备完好,坚决完成任务!党小组长张俊甫,召集党员在前甲板召开小组会,座谈如何争取战斗胜利,并要求每个党员带好一两个共青团员和群众。然后,大家分头去再次检查机器,检查防漏、防水、防火等一切安全设施。张俊甫还在小组会上提出“一切为了消灭敌人,一切为了战斗胜利”的战斗口号。
8月6日凌晨3时20分,接到岸上指挥所的命令,鱼雷快艇5艘从待机点云澳湾出击,艇队以45节高速启航,遇到渔船、渔网、渔栅便减速一一规避,安全绕过障碍物。此时,雷达班长何杏生发现敌舰并立即报告,张寿赢下令艇队以50节速度追击接敌。正遇风起浪涌,又兼速度太快,艇体颠簸猛烈,官兵们无法站立。119艇电讯兵石锁才在电键被震坏后,无法发报的情况下,为保证通讯畅通,他用电笔代替电键发报,忍着手指钻心的发麻和疼痛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结束,确保了第二梯队指挥艇119艇与岸指及全队各艇的联络、指挥顺畅。
第二梯队离码头时就与海指联系,到了云澳湾仍坚持联系,但一直没有联系上,离开云澳湾全速追击“剑门”号时仍不断与海指联系,但还是无法联系上。距敌80链时,边追击敌舰,边与海指联系。距敌70链时,119艇雷达班长何杏生向艇长报告了敌舰运动的有关数据。艇长许永江与副大队长张寿赢运用鱼雷攻击“心算法”测定了“剑门”号的航向、航速、敌向角等运动要素,做好攻击准备。但距敌60链时还没有与海指联系上。此时,只见“剑门”号的洩光弹嗖、嗖、嗖地在海面上飞舞。指挥员张寿赢果断地下令:各艇组展开,占领有利阵位。各艇组迅速展开,并形成扇面,像口袋般地钳制住“剑门”号。
距离50链时,“剑门”号发现鱼雷艇群,便疯狂而又盲目地集中火力拦截,猛烈的弹道从鱼雷艇左右和上空呼啸而过。119艇信号兵闫培林生怕指挥员受伤,便主动将自己头上的钢盔摘下来戴在副大队长张寿赢的头上。此刻,距敌约30链,鱼雷艇发现高速炮艇3艘在我侧后正与“剑门”号酣战之中,并拼尽全力,以密集的火力压住敌人。激战之中,敌舰甲板起火。这正是“高快协同”的大好时机。张寿赢当机立断,即令5艘鱼雷艇分成两个艇组(即中队):119、120、121为第一组;122、136为第二组,各自占领有利阵位。艇群冒着枪林弹雨,全速前进,速度高达52节,抢占了敌舰右弦80度和110度的有利阵位,两艇组很快形成了对“剑门”号的包围态势,像钳子一样紧紧地拑住敌舰。此时,不管敌人如何狡猾,都不管敌舰转向于我还是背离于我,或是原地回旋,也无法逃脱10条鱼雷所组成扇面的攻击。当鱼雷艇群距离“剑门”号2、3链时,我第一艇组提前角5度,第二艇组10度。此时,正是8月6日凌晨5时19分。说时迟,那时快,随着指挥员张寿赢“预备—放!”的一声令下,10条鱼雷同时出管射向敌舰。“只听得三声巨响,把敌舰拦腰炸成两节,即刻葬身海底。这正是兵力运用,存乎一心也。”
5时22分,“剑门”号完全沉没在东山岛东南38浬处而葬身鱼腹。鱼雷快艇放雷后,全速撤出战斗,这时,艇队离敌舰不到100米,敌舰爆炸时飞出的残片落到了119、122艇的甲板上。如果没有英雄的胆色和高超的舰操技术,快艇就可能撞到敌舰上而粉身碎骨了。
天已逐渐拂晓,灿烂的朝霞照耀着艇队胜利返航。6时许,鲜红的太阳在水天线上冉冉升起。岸指来电:靠岸边走,部队撤至岸边就是胜利。7时,敌机4批16架次飞临上空。随即,又接岸指电报:天上有飞机掩护你们。官兵们抬头一看,果然我军飞机在追逐敌机。敌机不敢迎战,仓皇逃离现场。在广州空军的掩护下,我舰艇于10时15分,全部返回基地。161舰由于漏抄两份导航电报,航程迂回过远,未能赶至战区参战。
这次海战,是我海军有史以来的创举,一举击沉蒋帮两艘军舰,击毙蒋帮海军巡防第二舰队少将司令官胡嘉恒以下170人,俘“剑门”号中校舰长王韫山以下33人。我2艘高速炮艇、2艘鱼雷快艇受伤,牺牲4人,伤28人。我鱼雷快艇131、132艇受轻伤,伤2人,消耗450毫米鱼雷19条,14.5毫米枪弹329发,12.7毫米枪弹303发。战斗中,官兵们表现出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战,坚忍不拔的战斗作风以及不畏强敌,小艇敢于打大舰的英雄气概。高速炮艇611艇中弹17枚,人员伤亡过半,3部主机被打坏,前舱进水1米多深。他们艰苦奋战,排除万难,坚持到最后胜利,涌现出“钢铁战士”麦贤得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机电兵黄汝省头部、胸部负伤17处,全身鲜血淋漓,仍毫不畏惧,始终操纵机器,坚持到最后胜利。“八·六”海战是“高快协同”作战的光辉典范。指战员们以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自我牺牲精神,又一次创造了小艇打大舰的英勇战例。战后,国防部通令嘉奖参战部队,军委海军授予护卫艇(高速炮艇)611艇为“海上先锋艇”、鱼雷快艇119艇为“海上英雄艇”光荣称号,国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麦贤得“战斗英雄”、“模范共青团员”称号。高速炮艇荣立一、二、三等功的功臣很多。鱼雷快艇119艇艇长许永江、电讯兵石锁才、鱼雷兵韩杰、131艇轮机长梁妙光、132艇轮机长梁镇祥、120艇电讯兵王彦仁荣立一等功。副大队长张寿赢、120艇代艇长马开富、121艇艇长周传宣、122艇艇长令狐世雄、136艇艇长钟家富、119艇雷达班长何杏生、信号兵闫培林、131艇轮机兵秦永明荣立二等功。张寿赢、许永江、梁妙光、梁镇祥等10多名战斗功臣受到了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八·六”海战是我军建国以来的第一大海战,一举击沉两艘敌舰。“八·六”海战后,蒋帮深感完全丧失了制海权,他们的“国光计划”成了泡影。其“反攻大陆”的美梦也就化作一枕黄粱。此后,蒋介石台湾当局的军舰再也不敢在台湾海峡西侧游弋。“八·六”海战,不仅开创了我人民海军小艇打大舰、“高快协同”作战的光辉典范,而且开创了台湾海峡一个时代的安宁。
注释:
①见《南方都市报》2006年3月28日版。
② 见原参战部队1 1 支队1 1 大队副大队长张寿赢(“八·六”海战后不久任广州基地副司令员)1998年8月6日写给海军党委的信第6~7页,原文存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军区军事志办公室:《岭南战事》(1946~197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292页。
④见原参战部队11支队11大队副大队长张寿赢1998年8月6日写给海军党委的信第5页,原文存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
本文资料来源:
1、参照原参战部队快艇11大队副大队长张寿赢1998年8月6日给海军党委的信。
2、根据原参加“八·六”海战的11支队11大队航海业务长、后任26支队作训科科长的徐发元同志的回忆资料及他组织广州地区有关当事人座谈综合整理的有关资料。
3、根据原参战部队何杏生、谢福八、陈永东及肇庆地区有关同志的回忆资料整理。
4、附图“鱼雷快艇第二梯队击沉‘剑门’号后于黎明时分迅速组成防空队形胜利返航”由时任快艇11支队11大队航海业务长徐发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