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附加值是海工装备产业链发展的核心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0:02:21 

中国海洋报记者张斌键报道 近年来,海上原油生产已成为世界原油供应的重要来源,走进深水找油气的热潮正在全球蓬勃兴起。目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已成为我国 “十二五”期间加快培育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于年底出台的《海洋工程装备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也预示着该产业将迎来发展的转型期。近日,在北京召开的2011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暨海洋工程技术大会上,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尚处于中下游水平,主要通过廉价劳动力获取利润,仍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因此,如何发展和培育新型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之路,成为当前行业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行业对手实力强大国际竞争异常激烈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张勇慧认为,随着国际油价的回升,海工装备制造市场已呈现出明显的复苏势头。在海洋油气开发投资持续增加的大背景下,海工装备的中长期需求比较旺盛。但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仍面临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竞争对手实力强大的困境。张勇慧介绍说,当前的国际竞争格局主要由三大阵营组成:欧美公司掌握着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具备总承包能力;韩国、新加坡在总装建造领域则处于领先地位,并具备一定的总承包能力;中国与阿联酋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同处第三阵营,仍主要从事低端装备的建造和分包。

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韩国和新加坡的企业将成为中国企业追赶的主要对象。因此,若要赶超,中国就必须要积极培育和打造新型的、环环相扣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提高海工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提高各环节的附加值是提升实力的关键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常务副总裁戴文凯认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一种混合式的产业链,由上游销售经营、设计研发、物资设备采购、生产制造、运输及售后服务串联而成,缺一不可,环环相扣。而提高每一个环节的附加值则是推动产业链发展的核心。

在市场营销方面,戴文凯指出,中国已连续3年蝉联世界造船订单第一的宝座,中国船企通过强势产能扩张,获得了订单量的迅速膨胀,但其中的含金量却略逊一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必须具备对于市场的良好把握能力和精准的定价能力,才能起到产业龙头的作用。低价竞争虽不失为是一种抢占市场的策略,但对于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化的企业,盲目地低价接单仍然存在风险。

在设计研发方面,戴文凯表示,设计研发是整个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中的高附加值区,是整个产业链的龙头,也是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在此环节,我国企业多是以市场、资金换国外先进技术的方法来迅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但技术革新速度往往超过了自身的消化速度,引进的技术还没有消化吸收就面临淘汰。加之贸易技术壁垒,企业投入再多也只能获得有限的先进技术,要突破此瓶颈只有依靠自主创新。

在物资设备采购方面,戴文凯指出,原材料及船舶关键设备的高价成本限制了我国企业的利润率。钢材作为造船的主要原材料,其定价权掌握在国外铁矿石企业手中。由于铁矿石大幅上涨,我国今年上半年已为之多支出160.17亿美元。海上平台和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上的关键设备占合同价值的比重很高,其产品中的自动化部分大多由国外厂商提供,其中的国产化率还不足5%。因此,提高相关设备的国产化率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生产制造方面,戴文凯表示,站在产业链的角度来说,我国的企业必须练好“内功”,有效提升自己的定位。从大环境来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产能集中在中低端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上,其原因是国内海洋工程制造业企业定位雷同,导致众多企业在门槛较低的制造技术层面上过度投资,过度依赖低廉的劳动力要素。随着通胀等因素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涨,我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逐步消失,未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高门槛已是不可避免。

此外,戴文凯认为,海工装备业还需要在产品运输、售后服务、海洋装备配套件开发等环节中提升附加值。

“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须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

会议期间,多位业内人士还表示, “十二五”是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须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积极应对海洋工程的新规范和新变化,顺应世界绿色造船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壮大海工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总经理于逢平在介绍海洋工程设计建造经验时提到,要具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产品的生产能力,需要建设专业的海洋工程设计团队、项目管理及项目建设团队。同时,制定合适的海洋工程发展策略,建设适应海洋工程产品建造的配套设施,建立以部门导向与项目导向相结合的矩阵制管理模式,发展配套产业,推进建立并完善现代造船管理模式。

戴文凯认为,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面临的两大突出难题是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产能过剩,可通过产业链的供需关系来进行产业整合,精简结构臃肿的企业数量并引导低效高能耗企业逐渐退出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合理结构;对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引入新的技术和加大可持续的研发投资力度,通过延伸产业链来实现产品的深加工,进而推动价值链由低利润向高利润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的高端化。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